当年,余华想去北京闯荡,妻子潘银春坚持反对,余华果断离婚,很快他就娶了一位性感的女诗人,凭借一本书赚到了1550万。 余华与潘银春的相遇源于一场偶然的邂逅。那是1981年的一个秋日,余华刚从部队复员,怀着重新踏上学习道路的渴望来到西安交通大学深造。 刚进入校园,他就被一个清秀女生的侧影所吸引。她正半蹲在地上,专注地在那里写写画画。余华循着目光望去,只见草坪上散落着几个女生,或是捧着本子或是拖着画架,显得格外有情趣。 "你们是艺术系的学生吗?"余华鼓起勇气问出了口。那女生循着声音望来,那双清亮有神的眼睛让余华一下子勾起了好感。 就这样,两个迥然不同的人开始了交往。施施然的诗意画风与英武朴实风格,组成了一幅矛盾却又契合的画面。可是在这份感情的山河中,早已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起初,余华只是希望北上闯荡的胃口大了一些。但随着诸多机缘的降临,这种念头愈演愈烈。可潘银春却坚决反对,她要求余华安于现状,不要贪图虚名而踌躇满志。 两人之间的分歧逐渐扩大,最终爆发成了一场剧烈的争吵。潘银春哭着说,如果真要离开西安,她宁可离婚。而余华斩钉截铁地回应说:"如果你坚持,我们就分开吧!" 就这样,一对本该生活美满的夫妻,在理念和抱负的冲突下陷入了僵局。最后两人选择了分居两地,余华一个人渡过了最初的那几年北漂生活。 刚到北京的余华一度生活拮据,仅靠在杂志社打些临时工度日。而后他进入了鲁迅文学院进修,并在那里结识了一位同样怀揣文学梦想的诗人陈虹。 这个叫陈虹的女诗人,一头利落的短发加上火辣身材,无疑是当年鲁迅文学院的一大校花。她的成绩优异,对文学也有独到见解,让余华深受震撼。 在反复的文学探讨与切磋中,两人渐生情愫。一来二去,余华和陈虹不仅在艺术理念上惺惺相惜,就连生活习惯也愈发契合。 终于在一次交流后,余华鼓起勇气提出了分手的要求。得到潘银春的同意后,这对新晋恋人开始同居生活。就在这段相处中,陈虹也开始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影响着余华的创作理念。 那是1992年,北漂多年的余华陷入了创作的瓶颈期。他新写的一部中篇小说总觉得讲不出自己想表达的主旨,让人无法产生共鸣。眼看着出版社就要下最后通牒,余华愁云惨淡。 这时陈虹站了出来,她认为作品写得太生涩、太多矫揉做作之处。最重要的是,余华写作手法老套,过于依赖虚构的第三人称视角,与现实脱节严重。 "你应该尝试用第一人称视角重新审视这个故事,体会当事人的所思所感。"陈虹建议道。为了让余华更好地领会其中的奥妙,她亲自为他揭示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国作家阿历克桑德尔·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对第一人称视角的巧妙运用。 经过反复推敲,余华终于开窍了。他将故事一改再改,突破重重束缚,开始用一个饱经沧桑、扑朔迷离的老人视角来娓娓道来。 就这样,《活着》这部长篇小说从起步到完成历时两年有余,浓缩了余华数年来挣扎和思虑。 一经出版,《活着》便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动人笔触轰动了中国文坛。所有评论家都对余华由衷钦佩,认为他实至名归,成为真正世界级的杰出作家。 而出版社也收获了丰厚的回报。仅在两个月的销售额,就让余华入账稿费达到惊人的1550万元!这种数字在当年可谓天价。 回首余华的人生,不难发现他的创作与感情生活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系。在艰难的初期,正是潘银春的支持与鼓励,让他走上了文学之路,才有后来的成就。 只不过当余华蓬勃向上、怀揣北漂梦想时,妻子却成了一种难以跨越的阻碍。两人的理念和抱负终因无法统一而步向裂痕,相守多年的爱情也就难以为继。 尽管彼时余华的离婚决定曾一度让外界诘难,但其实对于一个正值壮年的男人来说,保持创作激情才是最为重要的。与陈虹的结合无疑为余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间接推动了《活着》的诞生。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作家都应该离婚换亲,但婚姻生活和创作无疑是一对矛盾体。一味将创作工作与家庭生活割裂开来,必将阻碍双方的发展。只有找到一种适当平衡,创作者才能在安稳的环境中持续施展自己的才华。 婚姻生活会影响创作,创作的成功也会反过来影响婚姻。这就是一个看似无解的"鸡生蛋和蛋生鸡"的矛盾循环。《活着》背后的故事折射出这种矛盾,也向人们揭示了艺术创作的艰辛道路。 纵观余华一生,他的婚姻生活坎坷曲折,每每在某个阶段事业与家庭形成了矛盾。但他最终做出了艰难抉择,用珍贵的《活着》为自己留下了不朽的文学偌像,也赢得了本应属于自己的那份创作自由和幸福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