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5年,55岁的刘亚楼因为操劳工作,英年早逝。离世前,他叮嘱自己的混血妻子:

1965年,55岁的刘亚楼因为操劳工作,英年早逝。离世前,他叮嘱自己的混血妻子:务必改嫁!妻子后来怎样呢? 1965年的深秋,北京的天气已经慢慢转凉。在一所偌大的军区医院病房内,一位久经沙场的开国上将正在与死神艰难抗争。 这位将军就是享誉中外的刘亚楼,他患有晚期肝癌,在最后的时光里只能依靠亲朋好友的陪伴度过。 就在病重时,刘亚楼总会对身旁陪护的妻子翟云英念叨一句话:"等我不在了,你一定要改嫁,好好过自己的生活。"每每这时,翟云英都会将哭红了双眼,坚决地回绝丈夫的嘱托。 后来刘亚楼最终离世,享年仅55岁。追思会当天,当所有人都以为翟云英会按丈夫的遗言改嫁时,她含着眼泪对众人说:"对不起,我无法做到亚楼的嘱托。我要继续将他们遗腹子抚养长大,也要全心全意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去。" 追忆往事,翟云英第一次见到刘亚楼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她作为当地翻译随行,前往空军机场迎接久负盛名的开国将军。 "终于见到了你,亚楼同志!"当飞机降落后,一位身穿马裤的将军首先跳下机舱,对着周围的人群挥手致意。 翟云英还记得,第一眼看到这个粗犷威武的军人时,自己就像着了魔一样,被他英武的风采和自信从内而外地折服了。 而这位大名鼎鼎的亚楼同志,正是当时极具盛名的飞行员和空军指挥官。他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东方第一飞将"。共产党领导核心在与他的多次谈话中,都为他的胆识和才能而折服。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翟云英这个混有外籍血统的姑娘渐渐被刘亚楼的谦逊和大气所吸引,两人走到了一起。尽管受到了一些非议,但在革命年代大家都能理解他们的这段姻缘。 对于翟云英来说,刘亚楼无疑是一个完人。刚强、勇猛、睿智,只要是他认定的事情,总会毫不犹豫勇往直前。 就是这样一个人物,让翟云英倾心崇拜并效忠了一生。在刘亚楼艰难的军旅生涯中,她不仅尽自己所能地给予精神支持,也时刻陪伴左右,分担生活的酸甜苦辣。 所以当刘亚楼在身染绝症时,翟云英也难掩悲伤。而刘亚楼的那番嘱托,更让她感到了深深的自责和无助。 作为军人,刘亚楼知道自己行将就木,却总是希望妻子能改嫁他人过上幸福生活。但翟云英做不到,她永远爱着这个曾经的英雄。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刘亚楼都在不断央求妻子改嫁。他说:"云英啊,你这么年轻,我只是一介草芥,怎能耽误了你的终身?趁这茫茫人海之中,还有那么多男子汉能够给你幸福生活。" 每每听到这番话,翟云英都会哭成一团。她明白,丈夫这样说都是出于一番好意,生怕自己孤守空闺、遭受煎熬。可是她又怎能忘记两人从最初的相识到最后的生离死别,究竟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 "亚楼,你先走一步,那我就等你来下一世接我罢。"这就是翟云英在刘亚楼逝世后对他的决心。作为一名坚贞不渝的妻子,她无法做到丈夫的嘱托,更无法将孩子们和亲朋好友抛之脑后。 就这样,翟云英选择了独自扛起生活的重担,一边照顾三个孩子的生活起居,一边在社会上寻找可以自食其力的职业。她早已做好了孤军奋战的准备,为的就是不愿辜负曾经的爱情。 刘亚楼去世后不久,翟云英就开始独自承担起了一家七口的生活重担。她不仅要操持家务,还要时刻关注三个年幼孩子的生活学习。 那段日子对翟云英来说实在艰难。孩子们总是哭闹着要看爸爸,而她只能硬着头皮挨过每一个日日夜夜。就连做做家务也是捉襟见肘,往往要靠微薄的抚恤金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但就是在这种境况下,翟云英对孩子们的教育从未有过半点懈怠。每当晚上,她都会坐在三个孩子中间,细心讲解他们不懂的问题,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无论将来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勇往直前、坚韧不拔。 后来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翟云英决定投身教育事业。她想,或许这就是自己可以最大程度延续丈夫遗志的事业了。前不久刘亚楼还曾深情地对她说过:"中国需要一代新人才能强盛,你我定要为此做出应有贡献。" 于是,翟云英先后在几所中小学任教,成为孩子们敬重的"云英老师"。她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的种子埋下,希望能孕育出更多堪当民族重任的新一代。 虽然生活清贫,但翟云英依旧满怀热忱地投入到事业中。她的课堂从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戴。 她常常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教材,诉说英雄们的光辉事迹,号召大家都要像刘亚楼那样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晃数十年过去,翟云英的三个孩子也早已长大成人。他们都无不受到母亲的熏陶和影响,在各自的领域里努力奋斗,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而翟云英自己也从一位普通妻子,蜕变成为一位教书育人的模范母亲。 回首往事,即便是在最困难的岁月里,翟云英也从未动摇过对已故丈夫的决心。她常常会对身边的人说:"刘亚楼是我这辈子最伟大的恩人,正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个平凡女子也可以成就不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