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单位新来了一个博士生,厅长却安排他到后勤打杂了两年,年轻人心灰意冷,觉得人生就这样了,突然组织部打电话给厅长要借调他,厅长立马懵了,博士生更懵。 张晓东是我们单位新招录的一名博士研究生,怀着激情和热情加入了这个单位。作为单位里学历最高的年轻人,他对未来充满憧憬和美好向往。 可没想到,单位领导却将他分配到了后勤部门,主要工作是打扫卫生、收发文件等勤杂工作。 就这样,一转眼两年过去了。张晓东虽然尽职尽责,但内心总觉得遗憾和迷茫。他原以为凭借自己的学历和能力,能很快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 但现实远没有想象中顺利,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是否就这样了。 但就在他精神低迷之际,单位组织部突然打来电话,表示上级组织需临时从单位借调一名年轻有为的人手,建议借调张晓东。 这无疑是个转机,却也让当初安排张晓东做勤杂工作的厅长和张晓东本人大吃一惊。 作为博士毕业生,张晓东在学术理论方面确实造诣颇深。但步入社会后,他对单位内部运作和职场生存之道了解甚少。尽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但在实践中还是个"白纸"。他缺乏工作阅历和社会经验。 当年分配张晓东工作的厅长,其实也是出于循序渐进、打扎实基础的考虑。让他从最基础的勤杂工作做起,是希望他能先熟悉单位环境、了解流程,增长阅历。不过,这种做法很快就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对于被分配到勤杂工作岗位,张晓东虽然有些无奈,但并没有勉强自己。相反,他一如既往地以勤勉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把基础工作做得无可挑剔。 因为他博学多才、头脑敏捷,遇到复杂的事务往往能够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处理。许多同事见他如此聪明,都觉得很可惜,呼吁重新安排他的工作。 不过,单位里也有不少职场老油条仍持保守观念。他们认为,张晓东虽有学历和理论优势,但过于"书生气",缺乏亲身经历。 他们坚持张晓东需要在基层多锻炼几年,了解实践中的流程,增长经验阅历,才能分配到更重要的岗位。 有些人甚至暗自得意,认为再有本事的年轻人,一旦缺乏经验就会被低估。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一些老员工的观念也渐渐发生改变,觉得张晓东确实能力出众,应当重新安排工作岗位。 起初,张晓东还勉强接受了单位的这种安排。但几个月后,内心的矛盾和不满就越来越尖锐了。 一方面,他感到很荒谬和委屈,认为自己凭借学历和能力理应分配到更专业、更重要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他又没有其他谋生技能,只能继续硬着头皮做这份勤杂工作。 有几次,张晓东都打算直接辞职另谋出路。毕竟他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继续这样混日子于他而言实在说不过去。 可每每想到在外头单干的艰难,还是止步于半途径。这种矛盾的心理压力,让他常常夜不能寐,在工作时也难以专注,生活陷入困顿的迷茫之中。 就在张晓东的处境陷入僵局时,转机终于来临。组织部找到厅长,表示中央部门临时筹建了一个新的工作项目,需要从他们单位借调一名年轻有为、经验丰富的人手。 得知这个消息,张晓东内心重拾希望,认为或许终于有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了。 当组织部正式提出要借调张晓东的时候,张晓东止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新的岗位上勤恳工作、虚心学习,力求有所作为。 而当初安排他做勤杂工作的厅长,虽然一开始也很惊讶,但经过思考还是欣然同意了。毕竟,适度的人员流动和交流有利于年轻人成长,让人才得到更好的施展。 或许正是这样一个曲折的历程,才让张晓东在基层锻炼出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待到真正当上重要岗位时,能够扎扎实实谦逊干事业。 生命就是这样充满曲折与反复,当初的挫折如今成了激励他奋进的动力。相信只要张晓东努力不懈,定能乘风破浪、重新展翅高飞。 本文为短片虚构小说,请理性观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