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八路军在公路上伏击日军,由于日军过多,排长下令撤退,谁知一个小战士却没有听到:“排长,鬼子来了,还打不打呀?”却没人回应,发现战友早已撤离。 1945年的春季,抗战进入最后的阶段。经过8年多的浴血奋战,中国军民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八路军奉命在山东某条公路上对日军展开了一次伏击行动。 清晨,一个排的八路军战士潜伏在路边的树丛和沟渠旁,瞄准着公路中央,等待着日军的到来。年仅19岁的赵友金就是其中的一员,这是他参加的第一次重大战役。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训练,赵友金已是个足够老到的战士,他明白一切要服从命令。他紧盯前方、时刻准备开火,身旁的排长突然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原来经过侦查,发现这支日军车队人数超乎想象的多,他们根本打不过来,便下达了撤退命令。 "排长,鬼子来了,还打不打呀?"他环视四周,其他战友已迅速撤离,只留下他一个人举着枪,对准日军车队。,他现在是真正的孤军作战。 但是,作为一名八路军战士,他从未有过退缩的想法。相反,对敌人的杀意在心中燃烧。 公路对面,一支数十辆车的日军车队已经出现在视线之中。赵友金紧紧地盯着车队最前方的一名日军军官,枪口对准了那个目标。这名军官身材魁梧,戴着一顶鲜艳的军帽,在车队中极为突出。 就在关键时刻,赵友金深吸了一口气,扣动了扳机。枪声在山谷中炸响,打破了四周的寂静。子弹呼啸而出,穿透了那名日军军官的胸膛。 军官应声倒下,车队一片混乱,枪声接连不断,子弹在日军车队中来回穿梭,无数敌人相继倒地。整个车队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危机时刻,赵友金没有恐惧。相反,年轻的热血在他体内沸腾,就在日军车队陷入混乱时,他重新锁定了另一名身穿鲜艳军装的日军军官,枪口对准了目标。 砰!一声枪响再次在山谷中回荡,赵友金透过狙击镜看到那名军官应声倒地。但是,他并没有止步,而是立即展开了射击,枪口在密集的日军阵地中来回扫射。 赵友金身手不凡,,逐渐日军防线溃不成军。就在这时,日军终于反应过来,开始集中火力对准赵友金发起了疯狂攻击。 逃离过程中,他一边快速移动,一边保持射击,那把狙击枪在他手中发挥出了超乎常人的威力。 直到弹药射尽,赵友金才终于摆脱了包围,回到了部队当中。 "排长,鬼子来了,我打了几枪,击毙了他们的两名军官!"回到队伍后,赵友金第一件事就是向排长汇报了自己的所作所为。 排长听后脸上写满了惊讶,他本以为这次八路军为了避免伤亡,已全员及时撤离了阵地,赵友金应该跟着一起走的。 谁知赵友金居然一个人就击毙了两名日军军官,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竟然一人独闯日军重围,全身而退。 接下来,排长派人前去勘察阵地的情况,只见处处横尸遍野,令人触目惊心,联合其他人的描述,原来赵友金在撤退途中,不仅击毙了两名军官,还打死了六名日本士兵。 这个消息在八路军内迅速传开,大家无不为赵友金的英勇身手赞叹不已。原来他不仅击毙了日军最精锐的两名军官,还让日军部队元气大伤。 可以说,如果没有赵友金的孤军奋战,日军根本不会因这次失利而感到如此恐慌。此后,赵友金的勇敢行为被无限赞颂,他也成为了八路军的英雄人物。 在长达八年的战火硝烟中,他始终保持着那份敢于直面强敌的勇气和决心,成为八路军抗战史上的佼佼者。 随着战争的结束,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而八路军此前在各条战线上的表现,是这场伟大胜利的关键原因之。 1955年,34岁的赵友金被授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尉军衔,以表彰他在战争年代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从最初的一个多小战士成长为人民军队的英雄将领,这份殊荣可谓当之无愧。 赵友金的故事,就像这个时代无数的英雄事迹一样震撼人心。作为一名新兵,他在那次冒险的孤军奋战中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勇气和决心,直面生死考验,最终以微弱的力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堪称战争年代最传奇的一个小小插曲。 参考信息 新浪网:“旱鸭子”水上练兵学划船,解放军攻克“三浦”战役惊心动魄 连夜渡江,天亮就解放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