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苏联3辆坦克越界入侵,沈阳军区司令陈锡联,命令前线立即开火!然而,肖全夫却坚决不服从!陈锡联顿时火了:我的话你也不听?肖全夫依然坚持,还表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珍宝岛,这个位于黑龙江中下游的小岛,原本应是一处宁静祥和之地。它地处中苏边境要冲,岛上林木茂密,鱼虾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可就在20世纪60年代,这里却成为了中苏关系的一处新的焦灕点。 1964年,中苏关系已陷入紧张对峙局面。由于珍宝岛归属存在分歧,双方在这片热土上不时爆发冲突。苏联军队时常鲁莽越界,进行武力挑衅,企图对中国施加压力。 张家口战役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珍宝岛方向的兵力得到了极大加强。随着局势的持续紧张,双方都有一触即发的危险。 1969年3月2日,事态终于无法控制地走向失控。当天上午,苏联突然调遣重型装甲车辆,直接越界入侵珍宝岛中方一侧的领土。 针对苏方这一赤裸裸的军事挑衅行为,中国政府多次提出强硬抗议和谴责,但始终无法遏制对方的蓄意破坏行径。眼见外交努力无法平息局势,中国军方只得被迫做好自卫反击的准备。 当天下午两点,为保卫珍宝岛中方领土,前线部队被下达了严格命令:如遇苏军继续侵犯,立即予以武力还击!这项命令由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亲自下达。 作为一名出身名门、久经沙场的老将军,陈锡联当然清楚此刻的严峻形势。珍宝岛事件如再无法控制,后果不堪设想。他希望通过对敌斗志的坚定表现,能让苏军胆怯退缩。 然而,关键时刻,却出现了一个令人始料不及的反常局面。当珍宝岛前线指挥部接到陈锡联的命令后,负责人却没有立即传达。相反,前线总指挥肖全夫竟当场表示,此次行动决不允许开火还击! 这等于是公然违抗军令,理所当然招致了陈锡联的怒火。"我下达的命令,你竟敢置之不理?!"陈锡联通过无线电狠狠斥责道。然而即便如此,肖全夫依旧固执己见,斩钉截铁地回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这无疑让现场的军官们大吃一惊,空气里瞬间凝固了一般。作为一名出身军旅世家的将军,肖全夫怎会如此公然违抗上级命令?他难道想要造反不成? 事实上,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肖全夫早就已沉着冷静地评估过局势。他清楚,虽然苏军的挑衅行为理应受到适当武力反击,但如果轻率开火,局势将彻底失控。届时双方必将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后果将不堪设想。 身为一线总指挥官,肖全夫必须审时度势,在遵从上级军令和避免战争进一步扩大两者之间作出权衡。他当机立断,临危不乱,毅然决定先行控制局面,避免更大的流血牺牲。 随即,肖全夫号令全线部队进入戒备状态。几十门火炮对准了苏军坦克阵地,预置状态随时准备应战。同时,肖全夫亲自率精锐部队在岛上重要阵地布防,将苏军包围了起来,动弹不得。 眼见肖全夫操作沉着果断,行动矫健利落,陈锡联渐渐平复了怒火,开始认真思考起这位年轻将军的做法。作为主力方的中国军队,此时不开火显然是出于战略需要。若是盲目冲锋,必将酿成无谓的伤亡。 通过无线电,陈锡联再一次传令肖全夫:"情况特殊,权且暂缓武力反击,但要千万小心谨慎,时刻保持高度戒备!苏军这次挑衅目的还不得而知,你要主动出击绝不会让他们逞一时之威!" "是,长官!"肖全夫毫不迟疑地答复。作为战场总指挥,他此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全力指挥部队在珍宝岛周边设防并严阵以待。 就这样,在肖全夫将军英明果断的指挥下,中国军队摆开了坚如磐石的阵势,坚决将苏军的坦克队伍围困在岛内的一小块区域内。气氛剑拔弩张,双方随时都可能爆发激烈的枪林弹雨。 面对中国军队的强硬气势,苏军显然也没有预料到事态会发展到如此局面。在停留半天多后,苏军终于意识到自己处于了被动和被围的被围状态。 最终,在面临不战自可能失利的威胁下,苏军只得勉强收拢残局。1969年3月16日,苏方终于下令撤出所有坦克部队,并放弃了对珍宝岛的一切非法占领企图。 整个自卫反击战期间,虽然双方都未交过火,但中国军队的英勇表现和坚定意志,却给了苏方沉重的一击。而肖全夫将军英明果断的指挥,则功不可没地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大规模流血冲突。 事隔多年,珍宝岛事件被称为是"当代中国军人民族气节的体现"。而肖全夫将军因在此役中的卓越表现,也获封"珍宝岛之虎"的赞誉。 信息来源 新浪军事——《珍宝岛反击战总指挥——肖全夫》 凤凰网·光明网——《亲历者讲述珍宝岛保卫战鲜为人知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