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美国金融巨头凯雷出3.75亿美元收购中国徐工机械85%股份,眼看成功,却有一人跳出搅局,说是贱卖国有资产,结果如何? 原文登载于中国经济网 2006年06月19日 关于向文波:保护产业安全 一定要阻止徐工被外资收购 的报道 2006年中国一家老牌企业被美国的一个巨头公司收购了大量的股份,此事一出,立即引起了热议,甚至有人对此产生了质疑,认为其行为存在极大的弊端。 徐工集团始创于1943年,原身为新四军第三师修械所,制造步枪、子弹等军需品,为战争胜利以及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卓越贡献。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数次改制及更名,徐工逐步完成从单一军工企业至多样化现代化产业的跨越。这段历程中,工厂始终响应国家战略,投身经济建设,产业结构日臻完善。 1980年代,在经济改革春风吹拂下,徐工抓住机遇,实施股份制改革等现代企业制度,成功转型为大型企业集团,即今日之徐工集团。此后,徐工在中国工程机械领域独占鳌头,引领行业发展。 步入1990年代,中国资本市场蓬勃发展,徐工集团再踏征程。1996年,徐工集团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力量,收入、利润均取得显著增长,标志着公司步入全新发展阶段。 然而,2005年,内外因交织,徐工陷入经营困境,资产收益率急剧下降至5%。面对挑战,徐工决定寻求外援,通过并购重组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提升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经过多轮谈判,2006年,徐工与美国知名投资基金凯雷达成收购协议,凯雷拟投入3.75亿美元购买徐工机械85%股权,此举引发业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有人担忧,此次交易或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外资对中国制造业掌控力增强,削弱国家经济自主性,以及加剧国内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压力等问题。 尽管如此,徐工集团坚决捍卫自身利益,最终迫使凯雷在2008年放弃收购。这一结果既彰显了徐工的坚定立场,也是向文波等人不懈努力的成果。 尽管这场历时两年的并购风波告一段落,但它提醒我们,保护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以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至关重要。 徐工集团在此次事件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向文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无疑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