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周总理便发现了一件怪事:在众多部委提交的文件中,唯独水利部的文件上反复出现的签字是副部长的,而正部长的名字却不见踪影。 周总理的疑虑立即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毛主席责成,必须彻底调查清楚这一情况。于是,周总理找到了时任水利部正部长的傅作义,希望能亲自了解实情。 谁曾想,一番交谈之下,周总理大吃一惊。原来,尽管名义上傅作义领导着整个水利部,但他在部里实际上是被架空和边缘化了。 傅作义自己讲,部务全由副部长们主导,他无权过问,只能在文件上盖个手印。傅作义不无自嘲地说,自己就像"一个衙门里的老太监"。 这位当年英勇解放北平的开国元勋,如今竟被如此冷遇,周总理为之惋惜不已。不过,继续细究下去,他终于查清了缘由。 原来,当年接收北平时,傅作义在内阁会议上直言不讳地批评了一些军阀残余倾向,这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和报复。 后来,这些人便在傅作义转业水利部任职后,设计了重重阻挠,将他架空了。许多水利事务,都背着傅作义在操作,可谓家贫路陷阎王殿。 作为资深革命家,周总理对此感到十分痛心。当即,他着人将部里的一些别有用心之徒清理出去,恢复了傅作义的应有权力。 不仅如此,周总理还亲自招呼众人:"傅部长是我们党的功勋老同志,大家都要一心一意支持他的工作!" 几经周折,傅作义在水利部终于扬眉吐气,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再解放"。 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水利事业建设中去。那段日子,中原大地遭遇了数十年未有的特大洪涝灾害。淮河水位一路狂涨,沿岸及其附近几百万人民食不果腹,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眼见民众遭殃,傅作义寝食难安。他立即组织力量,踏上祖国大地,进村入户,切身体察灾情。回到部里,他连夜召集众人开会研究。很快,在他的直接指挥下,一项抗洪抢修工程拉开序幕。 管涌而下的洪水是难以想象的。为此,傅作义事先亲自勘察了多条河段,确定了实施工程的优先区域。 然后,他在当地居民中广泛宣传发动,号召大家同心戮力,携手抗洪。很快,数万民工便投入到奋战的行列中。 危及民生的河水固然凶猛,但民心所向,合力攻坚,也是无往而不克。一座座拦河大坝很快就建成了,有效遏制了洪水泛滥。一个个河堤加固后,也使许多居民重新安家。那八九万亩险被冲刷的良田,也因此幸免于难。 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傅作义在这次淮河抗洪斗争中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本来避灾外逃的人群,在看到抗洪的决心和果效后,纷纷折返复耕。 那些原本被洪水冲垮的村庄,也重新站了起来。几个月后的丰收季节,满载的庄稼车辘辘从那片被救治的土地上驶过,人们脸上都洋溢着由衷的喜悦。 抗洪期间,傅作义出没在灾区各地,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他总是作风亲和,语重心长地嘱咐水利工人,不畏艰难,一定要恪尽职守, 全力投入保卫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斗争。他的主张是:除了力争速战速决外,还要注重实效,时刻关注工程质量。 他那种务实的精神无疑给众多水利工人以极大鼓舞。大家对这位谦逊好学、勤俭节约、甘于奉献的领导无不钦佩有加。可以说,正是傅部长的身教和榜样,汇聚了众人的积极性,推进了那场艰巨的抗洪救灾斗争。 事实证明,把傅作义放在正确的岗位上是正确的决定。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认可下,他全情投入到水利事业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记得1959年的黄河决口事件,正是傅作义带领大家顽强封堵,才避免了数百万亩良田被毁、几百万人无家可归的浩劫。 1963年河南特大干旱,也是傅部长亲自部署防旱工程,才最终解决了嵩山余脉地区几百万人的饮水问题。 纵观傅作义的一生,他始终兢兢业业,矢志不渝,为祖国的水利建设贡献了毕生心血。 这位老革命家虽然晚节不遇受到冷遇,但周总理的及时纠偏化解了因人设事的弊端,摆正了傅部长的正确位置。这不仅是对一位开国功臣的政治补偿,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水利事业的顺利开展。 从毛主席到周恩来总理,大家都对傅作义老人的勤勉和贡献给予了极大赞誉和信任。毛主席称赞他是"坚实的老同志"。周总理更是亲自致信慰问,嘱咐傅老同志要保重身体,好好干人民的水利事业。 傅作义深受这份信任和重托而无比自豪。身为85岁高龄,他仍然孜孜以求,矢志不渝,坚守在自己的水利岗位上,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老人的事迹,必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水利事业的发展。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庆阳政法 2019年03月22日 关于“水利部长傅作义晚年最大的愿望是看到祖国的统一”的报道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