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全世界唯一把治病救人当生意来做的只有中国!这句话一点都不错!作为中国人,每当看到这句话时,脸上火辣辣的,却无力反驳。 治病救人,本应是一个高尚而神圣的职业,却在中国被如此斥责为"生意",这确实令人唏嘘。然而,我们不能否认,这一犀利的批评也道出了中国医疗行业所面临的一些困境。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医疗卫生事业关乎亿万民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卫生组织曾将"公平获取医疗卫生服务"列为人类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可见其受到的高度重视。 那么,我们的国家在推进医疗事业方面是否存在严重问题呢?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来重塑医疗行业的尊严和人性化呢? 第一个问题,就是医疗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分配极不均衡。我们国家的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在医疗条件和资源配置方面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而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则让人触目惊心。 在大城市里,我们可以看到数不胜数的大型综合医院,拥有先进的设备、顶尖的医疗人才,为患者提供较为优质的诊疗服务。 但在很多农村地区,甚至连一家装备较新的小型医院都很难寻觅。基层医疗机构普遍条件简陋,医疗设备落后,人才匮乏。如此二元分化的医疗环境,不啻是对平等医疗权利的悖逆。 另一个广受诟病的问题,就是医疗行为存在不透明的弊端。患者对于自己所付的医疗费用的构成往往一无所知,更无从判断其合理性。这也是导致医患纠纷频发的一大祸根。 比如,药品在价格方面存在一些不透明的操作空间,医院为了获取更多收益而对药品涨价的情况并不鲜见。 再加上一些医生为了牟利而不择手段地给患者开具过多检查项目和药品,使得医疗费用虚高的现象屡禁不止。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为民的初衷已然扭曲,患者的信任也因此而丧失殆尽。 与此同时,医药费用在近年来也出现了持续快速攀升的态势。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从2012年的1201元增长到2022年的2890元,十年间上涨了2.4倍。 而农村居民的人均医疗支出也从2012年的830元增长至2022年的1950元,上涨幅度更是达到了2.3倍。 如此之快的医疗费用上涨,直接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很多家庭为了一次重病疗程,可能需要承担十几万、几十万的高昂医药费,这无疑是举家所难以承受的。 而对于许多贫困人口而言,高昂的费用根本就压垮了他们就医的希望,成为了一种"奢侈品"。在这种情况下,医疗公平的目标也就无从谈起。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近年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在某些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譬如在医疗科技领域,我国科学家们爆发出了强大的创新活力,在多个领域获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比如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医学专家们成功研发出多种有效的新冠疫苗,并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广应用,为阻止疫情蔓延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也注意到,随着科技进步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在线诊疗、远程会诊等新兴医疗模式开始在一线城市逐步推广,为民众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就医途径。 此外,在这次抗疫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 他们临危不惧,冲锋在前,用自己的勇气和医德为全人类的健康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正是有了这支可信赖、可骄傲的医疗队伍,我们才能抗击住这场世纪大疫。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期望能够从体制层面解决医疗行业存在的一些痼疾和弊端。 例如,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基本医疗的可及性;再如,严格执行医疗费用的阳光透明政策,规范医疗行为的收费标准,让患者的知情权得到充分保障等 。这些改革措施虽然力度还有待加大,但也反映出政府在努力解决医疗问题方面的诚意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