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姓名权第一案:你不改名,全国人口信息系统就得彻底更改 姓名,作为每个人的身份标识,寄托着父母的期盼,同时也体现了个人的独特性。 一个看似简单的名字,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却可能引发巨大的争议,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赵C的这个"特立独行"的名字,以及由此引发的姓名权之争。 赵C出生于80年代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父亲赵志荣给他取了这个带有英文字母C的名字,寓意颇多。 C是英语单词China的首字母,赵志荣也希望儿子能爱国爱家,为国家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C还是英文字母,寄托着赵志荣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学好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C的发音和"西"谐音,代表中西合璧,引领时代潮流。 一个看似普通的名字,却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种种美好的期盼,或许正是这份特殊的含义,让赵C在长大后对自己的名字也产生了一份独特的感情。 在他出生的那个年代,赵C这个名字上户口的时候并没有受到阻拦。 2009年,赵C考上大学时办理二代身份证时,他的名字遭到了当地派出所的拒绝。 2009年公安系统已经初步完善了,公安部的规定明文禁止使用外国文字和字母命名,而赵C的名字正好违背了这一规定。 一时间,赵C一家人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如果按照要求改名,不仅要改动之前所有的档案资料,而且赵C也难以接受改变多年使用的名字,但如果坚持不改,又无法办理身份证,将影响赵C的正常学业。 眼看维权无门,赵C一家终于按捺不住,决定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姓名权保卫战"。 他们理直气壮地向法院提起诉讼,成为我国第一起此类姓名权维权案例。 不料,这场看似简单的官司,在进入法院后却陷入了一场剑拔弩张的法律角力。 法院一审判决赵C胜诉,认为其姓名虽独特,但并未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 然而,仅仅过了几天,公安局便火速提起上诉,理由是赵C的名字违反了《居民身份证法》对使用规范汉字的明确要求。 于是,一场关于姓名权保护的大讨论在全国展开。 支持赵C的人认为,公民有权自主选择和使用自己的姓名,即使特立独行也应受到法律保护。 反对者则担心,如果对赵C这种"特例"姓名放行,将打开潘多拉的魔盒,全国人口信息系统将面临被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甚至奇奇怪怪符号充斥的危险。 面对这场硝烟弥漫的法律战,法官们陷入了两难困境,一方面,赵C的诉求理有据,另一方面,社会的整体秩序也不容破坏。 纠结重重之际,法官们开始着眼于赵C本人,希望能说服他权衡自身利弊,主动放弃"特立独行"的姓名。 最终,在法官和公安人员的多番开导下,赵C做出了痛苦的抉择,改名。 尽管他曾经对这个名字有很深的情感,但基于全局考虑,赵C还是选择了让步。 经过多方努力,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公安局免费为赵C办理新身份证,至此这场持续数年、轰动全国的姓名权案终于落下帷幕。 这起个案虽然结局并不尽如人意,但它绝对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它凸显了公民姓名权在我国的重要地位,提醒每一个人都应当自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它也启示我们,在行使个人权利时,应当遵循法治精神,秉持公私兼顾的原则,避免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感谢点赞,关注,转发,谢谢! [免责声明]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