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国军护送一座灵柩南下,途经宜昌时,日军战机3次飞抵灵柩上空盘旋,防空警报不断响起,但围绕在灵柩旁的10万民众无一人离去,而直到灵柩消失,敌机也未投下一枪一弹。 灵柩里躺着的人,是一个让日本39军参谋长跪着为他整理仪容的中国将军:张自忠。 活着的时候,他被无数国人痛骂汉奸,死后却有数十万民众自发为他送葬。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迅速增兵20万,准备全面侵华。 当时负责驻守北平的就是张自忠所在的29军。因为对日军的作战接连失利,29军收到了撤退的命令。 因为敌众我寡,为了给大部队争取更多的撤退时间,张自忠临危受命成为北平市长,可当时他的手上只有4个团的兵力,根本无法防守日军。 想要大部队不被敌人穷追猛打,思考了很久后,他做出了一个让国人痛骂的决定:放日军入城。 于是日军不费一枪一弹,进入北平城。 仅仅一夜,北京的老百姓起床后发现,城里全是日军,没有国军,他们瞬间就明白了——这是投降啊! 尽管让出了北平,但张自忠不愿真的成汉奸。他先是逃进一家德国人医院,然后再通过其他方式,潜逃出城。张自忠想要通过这种方式保留部队主力,争取日后一搏,可老百姓却不这么认为,他们痛骂张自忠,说他不战而降,是汉奸。 人们给了他四个字评语:“自以为忠!” 面对国民铺天盖地地羞辱,他从未做过解释。 1940年5月,枣宜会战打响。 张自忠奉命出击枣阳,截击日军。这是张自忠参加的最后一场战役。其实,作为集团军司令,他本不必亲自出击,但他命令副司令留守,自己奔向了前线。 5月16日,日军第39师团调集10000多人,数十门大炮和数十架战机,以一昼夜9次冲锋的频率向张自忠阵地发起猛攻。 此时,张自忠部队只剩下1500人左右,武器也不多了。 张自忠知道败局已定,面对部下劝他先行撤退的提议,他说:国家已到如此地步,除非我等为其而死,毫无他法,可我坚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五千年历史之民族,绝不户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说完,他高举手枪,留下参谋和副官,亲自带着剩下的亲兵冲往前线支援。 5月16日清晨,日军发起总攻。尽管我方士兵但日军的兵力和火力都远胜国军,防守高地相继丢失。 而张自忠也已经是满身伤痕,他的右肩被炸伤,左臂也已经被打穿,浑身上下都是血,可他依旧站在小山包上督战。 下午3点左右,日军向张自忠的指挥部发起进攻,他不顾伤痛,提起一支冲锋枪就往前冲,一连追杀7、8个日本兵后,终于体力不支倒在了地上。 一伙日军迅速冲到他跟前,就在这时,原本已经陷入昏迷的他突然挺立,用手去抓一名冲上来的日本兵的刺刀。可是,另一名日本兵却从后将刺刀插入了他的身体。 至此,张自忠殉国,年仅47岁。 张自忠牺牲后,那个将他刺死的日军从他身上摸到一只钢笔,上面刻着他的名字:“张自忠”。 日军这才知道,这个与他们对面厮杀,贴身肉搏,喋血战死的中国军人,竟是中方的集团军总司令。他大吃一惊,立刻把这一情况汇报给了联队长。联队长又请来了三十九师团参谋长专田盛寿。 专田盛寿是张自忠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同期同学。 看着昔日的好友,专天感慨万千,作为军人,他们的立场并不一致,但这不妨碍他对这样一个对手的尊重。 他跪着帮张自忠整理仪容的,又命令士兵用担架把张自忠的尸体抬下山,清洗以后安葬。 后来,张自忠的手下拼死从日军手中夺回他的尸身,一路护送回重庆。沿途百姓纷纷手举馒头,自发的为其送葬。他们说:将军是北方人,最喜欢馒头了。 1940年5月28日,张自忠灵柩抵达重庆。重庆百姓倾城而出迎接灵柩。当时中国的最高领袖:蒋介石臂挽黑纱,亲自上船迎灵。 青山埋忠骨,英雄佑中华。清明节来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张自忠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