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成都“毒试卷”的阅读理解,出题人真是包藏祸心,要求学生回答的三个问题细思极恐,每一个都在挖空心思美化侵略。
先来看第一题,“杜鹃花”在文中三次出现,请依次分析相关描写在文中的作用。《6分》。提示:杜鹃花多见用于游子思多,也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既然“杜鹃花”象征着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那么“杜鹃花落”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这不是抠字眼搞“文字狱”,而是语文试卷本就是需要仔细阅读,给出自己理解的考试,给初三学生提示“杜鹃花”代表什么,再联系题目“杜鹃花落”,谁都能解读出一个衰败、痛苦的答案。
再来看第二题,文中的宝贝儿子“从来不于预军事,只为到这里看老父亲一眼”,如此遭遇,令你心生惋惜吗?请围绕该角色命运,谈谈你的看法。
这就是闭合式提问的精髓所在,先预设立场,定好前提,“从不干预军事,到这里看父亲一眼”,然后问“人死了是否惋惜”。乍一看感觉挺无辜,实际上呢?他爹是侵华日军,占领中国土地,杀害中国军民,犯下累累罪行,如果日军不侵华,哪来的父子分离,这位宝贝儿子需要来这里看他爹吗?
小说可以虚构,历史不容篡改,更不能成为美化侵略,抹黑八路军的借口。
第三题,“杜鹃啼血”形容极度悲伤,悲剧的始作俑者是谁?尝试分析不同人群的结局。这个问题就更扯淡了,日军侵华造成中国军民的死伤数以千万计,家破人亡,山河破碎,真正该“啼血”的是中国,而不是恶贯满盈的侵华日军。
这篇《杜鹃花落》写的就是侵华日军大佐的儿子死了,此人疯狂报复的胡编乱造故事,本就是粉饰日本侵华,抹黑我八路军的正义抵抗,出题人还要问“始作俑者是谁”,真是坏到了骨子里。
看了歪曲历史的阅读理解,面对包藏祸心的提问,初三学生该如何作答?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