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明的计算机,内存只有几KB,美国专家“塞不进”3000多个汉字,导致中文面临毁灭危机!中国专家想了一招,让美国专家心服口服。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大门向世人敞开,计算机和互联网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但是你知道吗?在计算机刚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美国专家想尽一切都没办法将汉字全部存入电脑之中。 试想一下,如果汉字无法进入计算机系统,我们在网上交流时只能使用拼音组合,像"zhong guo"这样生涩的拼写组合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表达思想的唯一方式。 这不仅失去了汉字的书写优雅,更加剥夺了语言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要解决这一难题,全世界的计算机专家们都在殚精竭虑。他们面临的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任务:将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书写系统数字化,使其能够适应20世纪末期的电子技术。 他们遇到的最大障碍是键盘的局限性。美国人在设计电脑程序和键盘时,主要考虑的是英语26个字母的需求,这导致他们在处理其他语言时遇到了困难。 对于汉字这种复杂的表意文字来说,每个字符都承载了特定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发音。因此,仅仅依靠26个英文字母是无法准确传达汉字意义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家们开始寻找新的方法来表达汉字的丰富多样性。最初的尝试是在一个5×7的小网格中填充颜色来显示字母和数字,这个网格被称为点阵。 但是这种方法在处理汉字的各种笔画结构时显得力不从心。汉字的笔画繁多且复杂,远远超出了5×7点阵所能表达的范畴。 于是专家们不得不扩大网格到16×16的大小,以便能够更准确地描绘汉字的形态。 接下来,专家们面临着将汉字逐一数字化的艰巨任务。他们通过纸笔手绘的方式,将3000多个常用汉字逐个绘制在16×16的点阵中,然后将这些手绘的汉字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字代码。 这个过程既繁琐又耗时,但却是将汉字引入计算机世界的关键步骤。 然而,即便完成了这一步,计算机硬件的限制仍然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当时内存最大的苹果计算机仅能容纳大约100个汉字。为了装载所有常用的3000多个汉字,至少需要5MB的硬盘存储空间。 在那个年代,5MB的存储空间对于个人电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因为那时的硬盘容量普遍较小,而且价格昂贵。 面对这种被动局面,我国人自己也在积极寻找解决之道。 王选院士当时正在研究激光照排系统,他发现汉字笔画虽然种类繁多,但总的来说遵循着"横竖撇折"的规则笔画和"撇捺点弯钩"的不规则笔画等固定模式。 他巧妙地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规则笔画仍然沿用描点方式,而对于不规则笔画则利用数学模型连接关键点,从而精确还原字形。 这一创新方法直接将汉字的体积压缩到了原来的500-1000分之一,有效解决了存储容量的问题。 之后的一个新难题是如何将汉字与键盘对应?毕竟计算机编码只有26个字母和少数特殊符号,而要表示的汉字却有成千上万个。 为此,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万码奔腾"编码热潮,各地区仓卒推出了数百种编码方案。比如最早的"见字识码"法,由支秉彝先生发明,采用四个字母表示一个汉字的组合方式。 "张"字可分为"弓长捺张"四部分,取四个拼音的首字母进行编码。 大家更为熟知的王永民先生的五笔输入法思路也是类似的,即从偏旁部首入手设计字根表,把几个字根放到一个字母键上,再通过按键顺序组合出所需的汉字。 这一方法不仅减少了每次输入的击键次数,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编码重复的情况。 熟练掌握五笔输入法的人甚至能做到每分钟输入超过200个汉字的惊人速度,不过这需要专门的训练,反复练习直至形成肌肉记忆。 纵观这一过程,可以说汉字最终战胜了来自计算机的挑战。互联网世界终于能够融通中西文化,中国及其优秀的汉字文化也没有在信息时代的洪流中被所淘汰。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感谢点赞,关注,转发,谢谢! [免责声明]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