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钱三强被一衣衫褴褛、身材佝偻的乞丐拦住,他卑微地说:给我三块钱吧,钱三强正欲掏钱,忽地看清了乞丐的脸,顿时泪流满面:怎么会是您? 在20世纪70年代的北京,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代正在展开。这是一个变革与动荡并存的时期,科学事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钱三强,一位年轻的物理学家,正忙碌于他的研究工作,试图在科学的世界中留下自己的印记。然而,这一天,他的生活轨迹因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而发生了改变,这位乞丐不是别人,正是他的恩师——叶企孙。 事件的开端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夜晚。钱三强刚刚结束了一天的实验工作,匆匆穿过北京的街道,急于回家。街灯昏黄,人行道上行人稀少。就在这时,一个衣衫褴褛、身材佝偻的老人挡住了他的去路。老人的声音微弱而卑微,请求道:“给我三块钱吧。”钱三强本能地伸手掏出钱包,准备施舍,直到他看清楚了老人的面容。那一刻,他的心中充满了震惊和不可思议。 故事的发展在于钱三强对老人身份的确认。当他认出这位乞丐竟是叶企孙,曾经的恩师,一代物理学家,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泪水涌出。在钱三强的记忆中,叶企孙是那个高大威严、知识渊博的导师,是他科学道路上的引路人。然而,面前这位身影佝偻、衣衫破旧的老人,与他记忆中的叶企孙判若两人。钱三强无法理解,一位对中国科学事业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人,为何会落到这般地步。 他没有选择回避或者简单的施舍,而是决定追根溯源,了解叶企孙落魄至此的原因。通过一系列的探访和调查,钱三强了解到了叶企孙过去几十年的经历:从他在美国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到回国创办清华大学物理系,再到抗日战争中的奔波,直至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不幸遭遇。叶企孙的一生,是为国家教育和科学事业奉献的一生,但却在晚年遭受如此不公的对待。 在那个深冬的夜晚,钱三强站在街头,心中充满了震惊和疑问。面前这位曾经高贵、受人尊敬的老师,如今却沦落到街头乞讨的地步,这一幕对钱三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在决定帮助叶企孙恢复名誉和改善生活状况之后,钱三强开始行动起来。他首先联络了叶企孙的其他学生和一些关心科学事业发展的社会人士,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这群人中,有的是叶企孙的直接弟子,有的是受到叶企孙学术思想影响的年轻科学家,还有一些是关心国家科技进步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得知叶企孙的处境后,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切和愿意伸出援手的决心。为了让叶企孙恢复名誉,并改善他的生活状况,他们决定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 首先,他们组织起来,撰写了一份详细报告,列举了叶企孙在科学领域所作的贡献,包括他在物理学研究上的成就、在教育事业上的投入以及他对国家科技进步的重大影响。这份报告不仅详细记录了叶企孙的学术成就,还包含了他在艰难时期对学生的关怀和对科学事业的无私奉献。 随后,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各界人士发起呼吁,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叶企孙的真实情况,并给予支持。他们利用报纸、杂志和广播等媒体发布信息,同时也在学术会议和公共讲座中讲述叶企孙的故事,以此来唤醒人们对这位伟大科学家遭遇的关注。 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各界开始对叶企孙的境遇给予更多关注。许多人开始意识到,一个为国家科学事业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人,竟然会遭受如此不公的待遇,这不仅是对叶企孙个人的不公,也是对整个科学界的不敬。 经过一段时间的奔走呼吁,钱三强和他的同伴们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应。有关部门开始对叶企孙的情况进行调查,经过一番审查后,他们确认了叶企孙的贡献和遭遇的真实性。为了纠正过去的错误,相关部门决定恢复叶企孙的教授待遇,并为他提供了一套适宜的居住环境。 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叶企孙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尊敬。许多年轻的科学家和学生被他的故事所触动,纷纷表示要继承叶企孙的学术精神,为国家的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叶企孙本人,在经历了人生的低谷后,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尽管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但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欣慰。在他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自己的学术成就得到认可,学生和朋友们的关心和支持,这对他来说,是最大的安慰和鼓励。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叶企孙仍然念念不忘他的母校清华大学。他的最后一句话“回清华”,既是对过去岁月的回顾,也是对未来希望的寄托。叶企孙的一生虽然经历了无数磨难,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以及对国家的贡献,将会被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