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确认恐袭者身份,背后雇主“浮出水面”,中方表态愿与俄合作。 就在俄罗斯遭遇袭击后,恐怖袭击者很快就被逮捕,经确认是IS极端分子所为,普京立马就“懂”了。 虽然该场恐怖袭击不停地被赋予“仅仅只是恐怖极端行为”的名号,但实际上它背后另有雇主。 普京在会议上特意指出“华盛顿试图让所有人相信,针对近郊音乐厅的恐怖袭击没有乌克兰痕迹”。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么? 对此,普京作出严肃强调,他要求必须有人出来回答该极端主义分子背后的雇主是何人。 同时,中方也站出来表态将愿意持续与俄罗斯开展合作关系,那么,事情后续会将如何发展呢?背后雇主是否已“浮出水面”? 其实在本次袭击事件中,有两点是最值得关注的,第一,就是该事件发生的时间点。 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于3月26日晚,而在3月4日左右,乌克兰有将近150架无人机被俄罗斯炸毁,并且,俄罗斯还成功击退了乌克兰的四名军事大将。 此外,乌克兰好几辆美制的坦克、步兵战车、装甲战车等都被俄罗斯打翻了几个跟头,乌克兰可以说是连连败退。 事情过去不到十多天,就在俄罗斯遇袭之后,四个极端分子的逃跑方向也是往乌克兰奔去。 第二在发生事件后,作为国家总统的普京第一时间就猜测到,这4名恐怖分子的背后雇主或许不是乌克兰,至少还有其他国家的参与。 就在爆炸事件被迅速传播后,美国和欧盟都还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分析,便率先将矛头指向极端恐怖主义分子。 说到这里,不禁想问问美国和欧盟到底是怎么得到能够得知、肯定,爆炸案就是极端恐怖主义分子所为呢? 这一点十分令人怀疑,美国和欧盟是否事先就已经知晓极端恐怖主义分子会对俄罗斯有动作?知道了还不阻止,美国和欧盟是何居心? 在这个基础上,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普京那么肯定IS背后还有人。实际上从目前的国际形势来分析去。 这场阴谋很有可能有欧盟和乌克兰的身影,之所以把执行者选作恐怖组织是因为该恐怖组织是由部分中东国家的成员组成。 该行为又能很好地激发普京的怒火,把普京的怒火转移到中东地区身上,乌克兰欧盟和那些西方国家就有机会找准普京的弱点,以此击垮俄罗斯。 该做法看似合理,实则起副作用,他们低估了中俄之间的关系,就在25号时,中俄双方刚刚在北京会面。 除此之外,还在会议上共谈了众多中俄合作的事业以及各领导阶层的立场,两国之间比之前更加友好了。 由此看来,中方并不会放弃俄罗斯,同时,中方是极其反对极端恐怖组织出现,沾边的。 在本次事件中,中方很大可能会毫不犹豫的帮助俄罗斯,就算是处于防范极端恐怖主义分子,也会有帮助到俄罗斯的机会。 致此综合来看,该事件背后的雇主完全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既惹怒了俄罗斯,又给自己带来一个新“敌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