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广东农民发现一座小山附近的杂草,长得比其他地方茂盛很多,便爬上小山查看,意外发现一个洞穴,里面竟堆满了人和动物骸骨!
狮子岩位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镇的西南方向,由高低两座山峰组成。北峰称为“狮头”,南峰称为“狮尾”。从不同方向看去形态各异。南侧好似雄狮挺立,而北侧如同狮子匍匐。
两座山峰均由石灰岩构成,又因山底常年积水,石灰岩被腐蚀形成溶洞。狮子岩北峰最具代表性,溶洞内部好似上悬溶锤,极为美丽。
当时的马坝村正大兴生产,肥料不可或缺。以往村民都是利用土壤烧制磷肥,而今年效益不高,难倒了一众村民。
在初夏的一天,村民老杨照常在狮子岩附近寻找合适的土壤。一筹莫展之际,他想到村民从未对狮子岩进行开采,山上说不定会有肥沃的土壤,便立刻上山探查了。
刚上山,狮子岩相对稀少的植被便给老杨心头浇了冷水。他不禁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判断有误,便想要放弃。但眼看着生产进度刻不容缓,还是咬咬牙继续向狮子山的北峰走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北峰靠近湖畔处,他发现了一个巨大溶洞,洞外杂草丛生,土壤丰富。这使老杨喜出望外,他当即捧了几抔土兜进衣里,下山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村民。
村民闻讯纷纷提着铁锹上山挖土,磷肥加工厂还将土壤送去市里化验,结果让大家惊喜不已,土壤含磷量高达33%,是极好的天然化肥。
谁知在数日后,有村民陆续挖到了动物骸骨,一开始大家并未上心,而是将其当作燃料一同带回了村里。
那时正值省领导莅临曲江考察工作的时期,领导小组也对马坝村进行了考察,当看到村民从山上挖出的动物骸骨时,便让村民指路去了头峰溶洞。
进入溶洞后,众人惊诧不已,也反映到挖掘出的东西并非寻常动物骸骨,而是远古化石!领导立即下达指示对化石进行保护。专家研究发现,溶洞内部共四层,均发现了化石痕迹。
第一层内含溶洞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可达几米至百余米。和狮子岩外的湖面高度相当,地上不少红色的黏土便是湖水引流影响的产物。一些兽骨以及远古人类劳动的用具在此被发现。
第二层溶洞相比于第一层高出10米,洞内黏土与石灰华互层堆积达4米,且纹理清晰。
第三层溶洞相对高度约为20米,洞顶与第二层相似,较为平坦,且有大量钟乳石。研究人员也在此处挖掘出了少量化石,与第二层种类相同。
第四层溶洞相对高度约为50米,溶洞向东倾斜且堆积物较少。
最终,中央有关部门也派人前来调查,经鉴定,马坝村发掘的动物骸骨为剑齿虎、剑齿象、历狗、 犀牛,大熊猫等19种动物化石。并且在缝隙中挖掘出一个形似龟壳的化石。
经专家鉴定,龟壳状化石是人类头骨,且在后续工作中又发现了一些头骨碎片。经过技术粘合,复原出了相对完整的人类头盖骨。
马坝人头顶盖扁平但中部略有隆起,眉骨粗厚凸出,眼眶呈圆弧状且后部有明显收缩。前额略向后微斜,鼻骨较为宽大。
专家指出,此头骨化石被推断属于成年男性个体,该头骨的石化程度较高,并且通过铀系法测定,该化石距今已12.6万年。
大体上看,马坝人头骨兼具尼人与北京猿人的特点,属于早期智人类型。虽然相比猿人有一定进步,但总体仍与猿人较为相似,因此可以推断出马坝人与北京猿人具有情缘关系。
这也是华南地区远古人研究工作的一项重大里程碑。
从出土的石镞、陶片等器具中不难看出,马坝人所处的正是新石器时代。它在一万多年前开始,五千年前结束。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从中石器时代演变而来。
我们可以从三个特点判断文物是否处于新石器时代,分别是: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
有的专家特别注重农业发展,以此判定新石器时代的起源。但世界各地新石器发展的道路不尽相同,所以这并不能作为强有力的佐证。
有些地方出现农牧业后并未生产陶器,同时某些地方在生产陶器后几千年也没有发现制陶痕迹。甚至磨制石器出土较多地区也并未发现另外两种特点。
所以并不是同时出现以上三种特点才算新石器时代。国内还存在有与马坝人相同时代的考古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等等。
马坝人的发现是国内考古工作的一项重大进展,它为中国南方早期人类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还为地理学家、生态学家对当地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有效论据。
如今,马坝人博物馆的兴建,勾勒了华南先民生活的风情画,让百姓更好地了解远古文明,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