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动荡的北宋末年,陆游的这一生仿佛都是带着使命出生的,他追求的是祖国的和平与富强,而他也付出了自己的代价。 陆游出身于一个名门望族官宦世家,他自幼聪慧过人,为诗作文,12岁以恩荫被授予登仕郎之职。 可惜在他29之岁前,他一直都在考官,尽管成绩优异,但却始终榜上无名。 这其中的缘故是因为一件让人气愤的事,陆游进士考试的时候,成绩优异,排在了秦桧孙子的前面,就因为这件事情他被秦桧记恨上了,所以在接下来的考试中陆游毫无悬念的落榜了。 陆游的心中愤愤不平,他求取功名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够回报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也希望国家可以富强起来,却奈何皇帝信用秦桧这等奸臣。 一直等到秦桧病逝之后,陆游方才有机会入仕,高宗在位期间他官至大理寺直兼宗正簿,1162年,宋孝宗赵春即位,这位帝王一心要寻得像李白那样的诗坛大咖到身边,于是当朝丞相赶紧推荐,陆游才得以重用。 宋孝宗期间,陆游任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他在为官期间大力献策主战北伐,但因其忠言耿直,屡遭贬黜。 不过陆游却没有放弃,纵览陆游的一生,他似乎都在为了北伐而作努力,可是他如此朴素的追求,却是如此地艰难,陆游坚持了下去,即使是快要行将就木,也没有放弃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在陆游被贬之后,直到1171年他入南郑去当幕僚,因为王炎对挥师北上的积极,让陆游十分振奋,更珍惜王炎这个难得的“知音”。 所以陆游在幕府期间亲自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计划,为了这个计划能够顺利实施,陆游常到前线据点巡逻。 他一心认定北伐抗金精忠报国,但8个月后朝廷却突然解散了幕府,陆游的抗金之旅也就此结束。 自1172年至1175年期间,陆游一直就职游历于蜀中,整个过程中他依然不断上书谏言,惹怒了皇帝和主和派,因此被免职。 1178年,辗转多年的陆游再度被宋孝宗启用,但因他为官作风刚正,北伐主战态度始终坚定,朝廷主和派对其不断打压,所以1190年陆游再度被罢离京。 1202年,陆游被罢官十三年后,朝廷再次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国史,一年之后国史编撰完成,陆游遂以此致仕,时年79岁。 1207年,北伐宣告彻底失败,陆游忧心忡忡且愤懑不已,他也因此成疾,后一直卧床不起。 1210年,陆游辞世,享年85岁,临终前陆游留下一首绝笔《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这首绝笔字字真切,写尽了自己希望看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哪怕是离开这个世界也希望子孙能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自己,以慰藉自己在天之灵。 陆游的一生虽然抑郁而不得志,但在文学思想和创作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他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爱国情绪充盈在他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 历来无数仁人志士喜欢陆游的人也很多,或许是总是能从陆游的失意人生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因此,在读陆放翁的诗词,才能够有如此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陆游一生创作颇丰,是中国史上存诗量最多的诗人。 陆游一心想做战士,却被生生逼成了一个诗人,那些驰骋沙场的向往,只能“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一生,送别了多少朋友,熬走了多少仇敌,但就是盼不到国家的崛起。 回望陆游的一生,或许他自己都不曾想到会为北伐之事奋斗一生,南郑期间的幕僚生涯或许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也许,在他年老受挫时,总会想起那个时刻,怀念当时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 #MCN首发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