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沙特以一亿美元一枚的价格,从中国购买了35枚东风-3导弹,35亿美金被装在集装箱里送了过来。两年后,海湾战争爆发,沙特立即将东风导弹拉了出来,成功逼退了对手! 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军事平衡正处于快速变化之中。沙特阿拉伯,这个坐拥巨额石油资源的国家,其经济实力在198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经济的腾飞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军事实力增强。面对中东地区不断的动荡和冲突,沙特的国防需求变得迫切。 在这个背景下,沙特国王采取了决定性的行动,致力于通过采购先进的军事装备来增强国家的防御能力。1985年,他下令购买战斗机,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提升沙特的空军力量。与此同时,区域内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伊朗获取了苏联提供的“飞毛腿”战术导弹,这种武器的强大威慑力使沙特国王深刻意识到,仅靠战斗机无法确保国家的安全。 面对这种形势,沙特的目标变得更为明确:获取射程覆盖整个中东地区、具有强大杀伤力的中程导弹。在1980年代,掌握此类导弹技术的国家屈指可数,仅有中国、苏联和美国。 沙特首先尝试与苏联谈判,期望能够购买到理想的武器系统。但由于历史上的一系列复杂因素,包括沙特在国际油市上的操作引起的不满,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随后,沙特又将希望寄托于与美国的谈判,但受到《中导条约》的限制以及地区盟友以色列的强烈反对,美国也无法满足沙特的要求。 在多次尝试未果之后,沙特将目光转向了远东的中国。1986年,一次决定性的会面发生了,班达尔亲王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带着沙特对强大军事力量的渴望和对未来合作的希望。在中国,班达尔亲王的首要任务便是探询是否有可能购买到“东风-3”号中程导弹,这一行动不仅是军事采购的尝试,更是两个国家间潜在合作关系的开始。 东风-3导弹,以其超过2500公里的射程和巨大的破坏力,成为了中国的一张重要的国防牌。它能携带高爆炸药或相当于百万吨当量级的核弹头,使其有能力覆盖中东地区的任何目标。在中国寻求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沙特的资金需求与中国的技术和武器供应能力达成了默契,尽管两国尚未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但双方的共同利益使这次军火交易成为可能。 沙特对于能够引进东风-3导弹感到十分兴奋,这不仅因为它的军事价值,也因为这笔交易的经济效益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是巨大的。这笔35枚导弹高达35亿美元的交易,对于当时还未达到3000亿美元GDP,外汇储备仅有20.5亿美元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随着交易的完成,中国开始秘密地将导弹和技术人员装载到货船上,前往沙特。在货船接近西印度洋时,美国军舰进行了抵近观察,试图掌握这一行动的详情。在这一关键时刻,巴基斯坦派出了6架战斗机,以空军演习的名义护航,成功地保障了导弹的安全抵达沙特。 沙特随即开始建设导弹仓库和发射基地,所有这些都在严格的保密状态下进行。当东风-3导弹部署完成后,它立刻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1990年,伊拉克占领科威特并对沙特构成了直接威胁。如果没有这批导弹,沙特的安全将极度脆弱。而现在,拥有东风-3导弹的沙特,在地区内拥有了无可匹敌的威慑力。 沙特电视台广泛播放东风-3导弹进入发射阵地的震撼画面,这种多弹头分导式的攻击能力,让那些缺乏反导能力的中东国家望而却步。伊拉克在占领科威特后,没有敢于进一步对沙特采取军事行动,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深知东风-3的威慑力。 在21世纪的初期,世界格局经历了诸多变化,而在这一过程中,沙特和中国的关系悄然走向深化。不仅在军事领域展开了紧密的合作,双方的关系还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一个突显这种深化合作的重要时刻发生在2008年,当四川汶川遭受了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震惊世界。 这场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救援和重建任务。在这一背景下,沙特阿拉伯迅速行动,向中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援助。沙特不仅捐赠了5000万美元的现金援助,还提供了价值1000万美元的救灾物资。这一慷慨之举不仅展现了沙特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也标志着双方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达成了共识,进一步巩固了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沙特的这一援助举动,使其成为了当时全球对汶川大地震捐款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财政援助,更是两国之间长期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策略的体现。通过这一事件,沙特与中国之间的关系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双方在相互尊重和相互支持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加牢固的伙伴关系。 #MCN首发激励计划#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