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孔子是“圣人”的话,那么作为他曾经问礼于的老子,是不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得上是孔子的老师呀,毕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呢! 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末期人, 他是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和庄子合称为“老庄”,他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后来又被称为“太上老君”。 老子的代表作是《道德经》,他主张无为而治,道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老子与孔子、六祖慧能并称为东方三大圣人。 老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诸侯割据、战乱频仍的时代,所以老子的思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时社会混乱和苦难的反应,他提出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就是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思。 当然老子的出生也非常的具有传奇色彩,据说老子出生的时候,他的双耳就特别大,所以起名为“聃”,小名就叫“狸儿”,他的大名李耳也是这样来的。 老子从小就十分聪慧,擅思好学,喜欢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测星相等事,他的母亲望子成龙,希望他能成才,所以直接给他请了老师。 不过老子却非常喜欢问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这使得许多先生都不肯教他,幸好后来她给老子请了精通礼乐的商荣老先生教授老子。 老子不仅善于思考,而且还特别喜欢发问,提出各种疑问,他的问题常常问得老先生答不出来,只能说“不敢妄言”。 老子的父亲是一名小官,所以老子有幸到京城学习。青年时期的李耳有幸进入了守藏室,老子在守藏室阅读了很多珍贵的典籍,这些智慧深深滋养着他。 后来老子经过老先生的引荐去了周国深造,进入太学,老子进入太学以后变得更加的勤奋好学,他博览群书,什么书都要看,积累了非常多的知识。 因此三年过后,老子又迁任守藏室史,因为他的名气很大,声播海内,所以就连孔子也曾慕名三次前去拜访老子。 公元前518年,老聃守丧期满返周,因为当时的时局动荡,老子害怕受到牵连,再加上他对当时的周王朝的统治非常的失望,于是干脆辞官了,准备归隐田园。 在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时候,函谷关守关官员尹喜请求他可以写下一部著作留给后人,于是,老子便作下分为上下两篇的《道德经》。 后来,老子隐居宋国沛地,自耕而食,自织而衣,慕名而来的人特别多,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老子的指点,因此老子的弟子也越来越多,最后弟子遍天下。 老子留下的著作《道德经》对世界的影响都很大,这本书是除了《圣经》之外全球文字出版社发行量最多的一本著作,早在十八世纪的时候,西方一些国家就有了《道德经》的多种文字版本。 像国外的很多哲学家和作家都对老子的《道德经》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比如哲学家黑格尔与尼采,以及作家托尔斯泰等人,老子因为这部书,也成为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孔子比肩的伟大思想家。 老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思想至今仍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哪怕是发展到了现在,《道德经》中的一些内容依然适用于当下这个社会,老子的修身做人的道理依旧启发着当下的每一个人,如果心中有困惑的时候,不妨去读一读道德经。 另外,老子他也是道教的鼻祖,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极高,被列入中国古代十大圣人之中。 关于老子的年纪,这一直是个谜,相传他长寿,大约于公元前471年逝世,于秦国,享年一百零一岁。 公元666年,唐高宗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公元1014年,又被宋真宗封为加亏人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