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君臣共治,一个是君主独治。
一
我们分正史记载和个人推论两个角度来看下萧何和李善长的不同下场。
先说正史记载。
萧何是刘邦集团的核心人物,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大汉的建立。
据《史记》记载,楚汉争霸期间,刘邦四处征战,核心根据地关中地区就交给萧何全权打理。
萧何要给刘邦提供军饷、兵源,刘邦这才有基础打败项羽。
战争打的就是钱粮,刘邦有后勤总管萧何,项羽没有。
汉朝建立后,萧何担任相国,被册封为酂侯,名列功臣第一。
之后,陈郗和英布造反,刘邦御驾亲征,还是萧何留守关中,仍旧供钱粮供兵源。
在刘邦在外平定英布叛乱期间,萧何还和吕后除掉了刘邦的腹心之患韩信,并且为了避免刘邦猜忌,还要圈占民田来自污。
萧何走的就是忠臣路线,能帮刘邦解决问题,还不让你忌惮他,这么好的员工,哪个老板不喜欢。
这也是萧何为何能够善终的原因。
二
再看看李善长。
李善长的定位和萧何类似,都是后勤大总管。
据《明史》记载,李善长投靠朱元璋后,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筹集粮草,功劳颇多。
朱元璋能够击败陈友谅、张士诚,北伐元朝,李善长功不可没。
李善长对明朝的建立,居功至伟,堪比萧何。
朱元璋把李善长列为头号功臣,封韩国公,位列诸公之首。
但是李善长这个人做人做官比萧何差太远,总是有点居功自傲。
胡惟庸造反被朱元璋清洗时,李善长并没有被牵连。
五年后,即使李善长的弟弟李孝义父子被查出来曾经勾结胡惟庸造反,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还饶恕了他们的死罪,但李善长连感谢的意思都没有,不可理喻。
又过了五年,李善长的外甥丁斌犯了事,被抓后一顿拷打,居然竹筒倒豆子供出了陈年往事。
十年前胡惟庸造反的时候,曾经拉拢过李善长,李善长既没有同意也没有不同意,只是说,你小子造反别拉上我,等我死了再说。
李善长属于知情不报,这就相当于两头下注,不管你朱元璋赢了还是胡惟庸赢了,我李善长都是永保富贵。
朱元璋和李善长结成儿女亲家,李善长也和胡惟庸结成儿女亲家,这种不赔本的买卖,李善长做起来真是擅长。
除了知情不报,李善长还干过有利于胡惟庸造反的事情,当蓝玉抓到了胡惟庸勾结北元的探子时,李善长居然把这件事隐匿不报,这也算是间接参与胡惟庸谋反。
等朱元璋知道这些事情之后,愤怒至极,直接诛杀了李善长全家七十余口。
萧何没有做过对不起刘邦的事,李善长是直接干了对不起朱元璋的事,李善长能有此结局纯属咎由自取。
以上是正史记载。
三
说完正史记载,再说下个人推论。
刘邦放过萧何,除了萧何会做人外,他还是丰沛功臣集团的核心人物,实力大,影响大,刘邦除掉他也不是件容易事。
你发现没,造刘邦反的都是半路加入刘邦团队的人,比如臧荼、陈豨、英布、彭越、韩信,都不是丰沛集团出身。
只有一个卢绾是出身丰沛,但他也没想造反,他是唯一一个丰沛集团出身被封王的人,他看到刘邦诛灭异姓王,害怕自保才勾结陈豨,刘邦去世后他失去了自辩的机会,就投降了匈奴。
丰沛集团是刘邦的核心支柱,他不会自毁长城清洗萧何等丰沛功臣。
在汉朝,还倡导君臣共治。
况且他的儿子刘盈一直健在,能够保证皇权的稳定交接,他也没必要清洗功臣。
而到了朱元璋这里,情况就不一样了,朱元璋对功臣集团只有忌惮,从而频繁的清洗功臣。
胡惟庸作为丞相,有分担皇权的影响,朱元璋为了集权只能将他除掉,至于胡惟庸到底造没造反,或者是不是被朱元璋逼反,已经不可考。
清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为儿孙们铺路。
清洗李善长是为了削弱淮西功臣集团,李善长是淮西功臣集团的核心人物,清除了他,其他人就不足为惧。
况且有司马懿这个前车之鉴,李善长更不能活。
此时的李善长致仕多年,也好清洗,跟随李善长一起被清洗的还有陆仲亨、费聚等七个侯爵。
至于后来朱元璋又清洗蓝玉、傅友德和冯胜等人,完全是事出有因,因为太子朱标死了。
他的孙子朱允炆不一定能震慑住这些功臣,朱元璋干脆就把剩余的淮西功臣一勺烩了。
朱元璋清洗功臣具有明确的目的,就是维护皇权独尊以及大明朝江山稳固。
总之,正史记载,李善长被诛是因为间接参与胡惟庸谋反。个人大胆推论,应该是朱元璋加强皇权的必然选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