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观音菩萨身边的白鹦哥,是什么神兽?有何神通? 西游第十二回。 观音菩萨带着弟子木叉,到东土大唐寻找取经人。师徒来到了大唐后,化身为普通和尚,听到唐僧正在说小乘佛法。观音说,小乘佛法度不得亡者升天,她有大乘佛法,可以度亡脱苦。 李世民一听,就让菩萨上台讲大乘佛法。于是,观音现出真身,坐在高台上开讲。此时的观音菩萨,是这样的: 【那菩萨,头上戴一顶:金叶纽,翠花铺,放金光,生锐气的垂珠缨络……腰间系一条冰蚕丝,织金边,登彩云,促瑶海的锦绣绒裙;面前又领一个飞东洋,游普世,感恩行孝,玉毛红嘴白鹦歌。】 这里出现的“玉毛红嘴白鹦歌”,是什么玩意?算神兽呢?有没有神通呢?如果有,那是什么神通呢? 其实,白鹦歌最初和观音菩萨没有关系。 白鹦歌,出自北魏时期的《杂宝藏经》第一卷。在第一卷中,有白鹦歌详细出身故事。 【雪山之中。有一鹦鹉。父母都盲。常取好花果。先奉父母。尔时有一田主。初种谷时。而作愿言。所种之谷。要与众生而共啖食。时鹦鹉子。以彼田主先有施心……尔时鹦鹉。我身是也。尔时田主。舍利弗是。尔时盲父。净饭王是。尔时盲母。摩耶是也。】 故事不算长,我简单翻译一下: 佛在王舍城中,对众比丘说,人生天地间,有两件邪行,一个是不孝顺父母,一个是在家作恶;还有两件正行,一个是孝顺父母,一个是在父母家多做善事。随后,佛就说了过去世界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鹦鹉。 雪山中,有一个鹦鹉,它的父母都盲了,不能够再觅食。于是,鹦鹉就外出觅食,送给父母吃。有一个种田的人,他发愿说,种的谷子都分给众生吃。鹦鹉听到之后,认为这种田的人很善良,于是就经常去田里采谷子。 结果,鹦鹉不小心被捉到了,捉他的人,就是种田的人。原来,这种田的人心地很坏,他是故意设下陷阱,来捕捉鸟的。 鹦鹉被捉后,就说:田地像母亲一样,种子则像父亲一样,长出来的谷子则像孩子一样,种田的人要像个王者,应该保护好田地,种子,保护好谷子。 因为鹦鹉教化了种田的人,种田的人悔悟了,就问它取那么多谷子是给谁吃。鹦鹉就说,自己父母眼睛瞎了,自己在孝顺父母。种田的人大受感动,于是承诺,让鹦鹉以后都来取谷子,自己不会再为难它。 佛总结说,鹦鹉孝顺父母,这是行善;种田的人放了鹦鹉,还让鹦鹉以后放心来吃谷子,这也是行善。而那个鹦鹉,就是当时的佛;那个种田的人,就是舍利佛;鹦鹉的盲父,是净饭王;鹦鹉的盲母,则是摩耶。 这个故事的主题,大约有两个,一个是孝顺,一个是行善。所以,故事传入中国,流传开了之后,受到民众追捧,并逐渐被本土化。 比如在明代词话《莺哥行孝义传》中,故事就有了变化,变成了:莺哥为了孝养盲母,摘取荔枝,而被猎人捕获,随后莺哥教化猎人,但没有成功等。 当然,故事也比之前更复杂、更精彩了。到最后,还出现了莺哥求情无果,官府介入,鹦母殒命,莺哥入宫、百鸟组成仪仗队葬母的事情。 这个故事很有名,慢慢地民间便把莺哥和观音菩萨联系到了一起。 例如《鹦鸽宝卷》中说道:“小鹦哥敬孝心感动天地,惊动了南海的观音老母,观音佛收鹦鸽莲台座下,叫鹦鸽扁毛虫脱化全身”。 还有的故事中,莺哥回到父母的窝巢,寻母不见,做了一首长偈,哭昏在地。这时,观音老母正好路过,将它救活,并超度它父母再生,然后把它带回了普陀山。从此,莺哥就跟了观音菩萨了。 不过,莺哥并不算神兽,没什么大本事。如果非要说它有什么神通,那应该就是文中说的能“飞东洋,游普世,感恩行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