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出国留学的故事 1981年,李国杰(曙光公司创始人、中科院计算所院士)攻读硕士的最后一年,中国计算机之母”-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的夏培肃教授,推荐李国杰到美国普渡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 李国杰便与美国普渡大学联系自费出国事宜。 那个年代,出国是公派,单位决定谁出国。像李国杰自己与国外大学直接联系自费出国的学生还没有先例,当他把申请递到学校后就一直杳无音信。随着开学日期日益临近,李国杰找到学校教务长,“幸而教务长比较开明,他当时问我国外一个月给我多少补助,我回答说一个月500元。教务长哈哈一笑说,有些知名科学家出国也才600元一个月的补助,你这么好的机会还不让你出国?于是他就破例批准了我的出国请求。”,李国杰后来回忆。 李国杰回忆“我们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的留学生,一过去就能买辆汽车。那时候连自行车都很少买,我刚去时买菜都是拉着一个小推车去,过了一年才好歹捡了一辆废弃的自行车来代步。” “当时出国就等于发了大财”。李国杰回忆,在美国拿四五百元生活费只是当地最低生活标准,但是与国内当时的收入相比,仍然是一笔不少的钱。当时访问学者和留学生经常讨论,到哪可以买到便宜的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等八大件。 李国杰回忆“我在美国没有太多时间感受他们的风土人情,只是觉得那是个写论文的好地方。对我来说,出国就像出差,我无法把美国看成自己的家。” 为了抢回被文革耽误的时间,李国杰争分夺秒地看论文写论文,被同学戏称 为“论文机器(paper machine)”。 看看现在的留学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