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栋臣,传奇的一生:从义和团愣是打到了49年新中国成立
郭栋臣第一次远远望见“助清灭洋,杀尽天主教”的大旗在无数火把照耀的夜空中迎风飘扬时,他只是一个刚满17岁的少年。
那是光绪二十四年农历八月十八(即1898年10月3日)晚上,山东西南与直隶(今河北)交界的冠县城北蒋家庄马场上,聚集了三四千人,他们跟郭栋臣一样,都是接到传帖从周边村庄赶来的,而发帖者则是武功高强、远近闻名的梅花拳师父赵三多。
这一次祭旗起事后来被载入史册,被公认为是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的开端。
八国联军侵华后,赵三多仍在抵抗;赵三多的抵抗行动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的两年之后,1902年7月被俘,绝食7日死于狱中,时年61岁。赵死后头颅被砍下挂在威县县城城门示众,被郭栋臣等弟子盗回,与尸身一起安葬故乡。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郭栋臣赴保定讲武堂及法政学堂求学,毕业后在武昌鄂军任职,曾一度回乡务农,“七七事变”爆发,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抗日,历任威县及冀南地区军政要职,解放后留在威县文化馆工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东大学开启了义和团的研究;在郭栋臣这样仍然在世的老义和团成员,以及耳闻目睹过那场运动经过的教民及普通村民的帮助下,山大掌握了大量的珍贵一手材料。
郭栋臣于1973年以92岁高龄在老家威县沙柳寨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