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 控压得法 曾患脑出血的八旬老人容光焕发 82岁的梁春秀,提起她,街坊都夸她气色好。其实她有几十年的高血压病史,还曾因脑出血被抢救,之所以现在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用她自己的话说——秘诀就是听女儿的话! 在照顾母亲这件事上,田俊梅这没少下功夫,母亲对女儿的话句句放在心上,最终换来如今的好身体。 三八妇女节前夕,记者对话田俊梅,走进她与母亲的故事,希望为更多老年朋友带去健康启发。 曾患脑出血的妈妈成“控压达人”女儿功劳不小 梁春秀的身体底子并不好,她的母亲患有高血压,她和几个兄弟姐妹也相继患上高血压。55岁那年,她因高血压诱发脑出血,在监护室里被抢救了好几天。不过,从那之后,她的血压一直控制得不错,还成了大家庭的“控压达人”。 梁春秀的这些转变,主要得益于她后来对健康的重视和听女儿的话。 “我有两个姐姐,平时她们照顾母亲比较多,但因为我是学医的,所以在母亲的健康管理方面做得多一些。”田俊梅说,作为一名医生,她太了解控制好血压的重要性,因此她只要在家,就会帮母亲量血压,叮嘱她按时吃药,注意饮食,“高血压患者不能吃得太咸、太油腻,这些我妈现在都知道,还经常说给我舅我姨听,跟他们讲控制好血压有多重要”。 在田俊梅眼中,她的母亲很了不起。那次脑出血后,老人落下肢体偏瘫后遗症,左手无法正常抓握,但她没被病痛打倒,还练就了单手包包子的绝技,平时只要天气好,她就会出门走路锻炼。对这些,身为女儿的田俊梅总是不吝赞美之词,鼓励母亲多活动,告诉她这对控压有帮助。 奶制品+肉+水果 女儿回娘家必带“三件套” 身为营养师的田俊梅,究竟是怎么让母亲“吃”成同龄人健康榜样的?这秘诀,就藏在她每次回娘家必带的“三件套”里。 “虽然我是搞营养的,但几乎没给我妈买过啥高级营养品,不过有三样东西,是我每次回娘家必带的。”田俊梅说,由于离得远加上工作忙,她两周左右回娘家看望母亲一次,奶制品、肉、水果是她每次必带的,奶制品选蛋白质含量高的纯牛奶,烧鸡、烤鸭、牛肉、鱼等肉食换着花样买,水果都是挑当季最新鲜的。 这“三件套”看似平平无奇,其实暗藏着营养师女儿的“小心机”。 田俊梅说,最好的营养品,其实就是一日三餐,尤其是对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的老年人来说。根据最新版老年人膳食指南,65岁以上的老年人要努力做到餐餐有蔬菜,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摄入充足,不同种类的水果换着吃。第一点老年人基本能做到,但后面两点容易被忽视,这就是为什么田俊梅每次回娘家必带奶制品、肉和水果。鸡蛋、蔬菜以及生活用品,则由她的两个姐姐和嫂子负责采购。 这一二十年,梁春秀一直听女儿的话,好好吃饭,肉、蛋、奶几乎没断过,换来的不仅是她的好身体,还有亲友们的称赞:“看她害病到现在快30年了,身体竟然保养得这么好!” 是女儿也是营养师的她 最想提醒这些事 田俊梅之所以如此重视母亲的营养,一方面是专业所长,另一方面是有感于这些年在门诊和病房里的见闻,她见过太多老年人因为营养跟不上,尤其是蛋白质缺乏,从而出现消瘦、贫血等问题,身体抵抗力下降,各种疾病就会接踵而来,仿佛被推倒了的多米诺骨牌。 “平时去病房会诊的老年患者大多体弱多病,我问他们平时吃不吃肉、喝不喝奶、吃不吃鸡蛋,经常得到的答案是都不吃,这怎么可能不缺乏蛋白质?”田俊梅说,蛋白质缺乏的现象,在独居老年人中更常见,如果是跟儿女共同生活,即便不爱吃肉、喝奶,也会为了迁就儿女口味,或多或少摄入一点。 “营养是健康的基石,地基不牢,地动山摇。”田俊梅说,做儿女的,无论是否跟父母住在一起,都要关注他们的营养问题,鼓励他们适当吃肉,每天至少喝一到两盒奶,常吃大豆制品,尽可能多陪老年人吃饭,让老年人心情好、食欲好,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延缓肌肉衰减。还有,别忘了定期带老年人做健康体检和营养状况测评,及时掌握他们的健康和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