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学生只能上大专,即使成绩全省全国第一,在过去的某段时间。 50年代末期,大学招生和现在不一样,不是凭考试成绩好就能考上大学的。高中的学生就按家庭出身分为四类: 第一类可录取军事院校或重点本科; 第二类可录取一般本科; 第三类学生成绩再好也只能上大专; 第四类不予录取。 曙光公司(制造超级计算机、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现在的中科曙光(603019))的创始人-李国杰院士就遇到这个情况,而且更惨。但是坚强的李国杰通过两次高考改变命运。 第一次高考: 1957年:李国杰考入湖南省邵阳市二中。李国杰父亲李彬卿在大鸣大放中提了共产党应重视年纪大的教师和关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两条意见,被错划为右派。李国杰成为第三类学生。 1960年:李国杰第一次参加高考,全省高分(6门课考了556分,满分600分),作为第三等学生的李国杰却被分配到筹办的湖南农业机械化学院,学校还没有校址和老师。作为未来的师资力量,李国杰在湖南大学代培一年。 1961年:湖南农业机械化学院停办,李国杰被“扫地出门”,提前分配到冷水江钢铁厂的铁路机务段做机修工。 第二次高考: 1962年:刘少奇主持工作,提出“修正主义招生路线”之高考政策-“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厂领导介绍,工人李国杰第二次参加高考。李国杰着手准备高考复习时,距考试只有一个礼拜。但是李国杰一举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 老一辈科学家,他们的院士头衔都不是关系得来的,全是真功夫,而且一定是历经了千难万险。当然也有运气成分,恰好赶上了刘少奇提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政策。 时也命也拼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