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员将不得擅自代收!是否会引发快递员离职潮? 如果出现“离职潮”,那么更反映出某些行业目前已经严重畸形了。 首先,这次的“新规”其实目标不是指向快递员,而是指向快递经营公司。新规明确: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未经用户同意,擅自使用智能快件箱以及快递服务站等方式投递快件的行为属于违规,最高将处以3万元罚款。 这个监督目标和处罚目标都是“经营快递的企业”。 那么,为什么对于新规来说快递员感受到的压力最大呢? 因为之前有些快递平台一直在利用算法,鼓励甚至是倒逼快递员“货不到户”,只能把快递只能放在客户楼下。 我们来看客观数据和媒体调研: 2023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1320亿件,实现业务收入1.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4%和14.3%,年人均快递使用量超过90件。 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快递”,出现超120万条相关投诉,其中有不少是投诉快递员擅自将快递存放在驿站。 然而在记者的采访下,有快递员表示:“这个行业没有底薪,普通快递员一天要送1000个快递才能盈利,如果每个都要打电话送上楼,简直天方夜谭,对他们来说,工作时长已经无法再增加了。” 那么,是不是快递这个行业必须派单量这么大才能存货呢? 也不是,比如顺丰从2023年3月30日开始,“派件不上门,承诺必赔付”服务承诺就正式覆盖了全国600余个城市。 另外,也有网友表示:”增加了快递柜后,并未感受到快递费用的降低,快递柜实际挣的是快递员的钱,而不是商家或者消费者的钱。” 其实,从问题本质上来看,这是一场明显的“把公司内部的管理问题,转化推向了外部”引起的矛盾转移。 公司如果已经明确规定了快递员应该如何递送,那么这属于“内部管理问题”,员工是否良好执行,理应也是公司进行监管、惩处的问题。 但在现实中,因为部分快递公司的“管理标准”实际含糊其辞,默许甚至从任务量上鼓励快递员只送到楼下,倒逼客户必须用投诉等方式参与了快递员的实际执行管理。 也因此,把快递公司和员工之间的管理缺位,变成了客户和快递员之间的矛盾。这次的规定,把“罚款目标”直接指向快递公司,实际上也是在让他们要重新担负起管理责任。 另外,对于有些“工作繁忙不在家,不想快递员经常电话催促自己”的用户,其实也有解决办法:让平台设置选项,用户手选送到周围驿站还是到手。 说白了,过去“到底送到哪”这件事含糊不清,导致双方期待和执行标准不一致。那么不妨认真说清,在下单页面让用户选择,否则永远是一本糊涂账。 至于快递员,原本就是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内卷,因为有着“不递送到客户手里而能接单更多”的同行存在,让公司的系统可以用算法步步紧逼,压缩快递员的生存空间。 如今大家有了统一标准,如果真的完不成目前任务,那么快递公司就必须放宽任务指标,而不可能惩罚、开除所有快递员。 他们的权益需要自己去向快递公司争取,而不是不敢和强者抗议,却敢向普通人讨价还价,在客户这边寻找自己完成不合理指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