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萧条时期人吃不饱饭,为什么超过一半的人每星期去看一次电影? 因为大萧条是一场现代的经济危机,那些因经济萧条而失去工作与收入的人的确只能依靠各处的食物救济果腹。不过当时美国国内过剩的天量食物也确保了获取食物一事虽然有失尊严,当却并不能做到。 在大萧条之前,纽约市用于救济穷人与流浪汉的机构是所谓的“市政旅馆”,这个拥有800张床位的机构可以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一日两餐和一张休息的床。但在大萧条之前,鲜有人愿意上门寻求援助,因为入住的人不仅会被要求进行半天诸如劈柴、打扫卫生之类的强制劳动,同时每天还要强制性的洗澡,这让流浪汉觉得倍感屈辱。 不过随着大萧条的爆发,市政旅馆立刻被涌入的失业者挤满,到1930年纽约市政府不得不又紧急开设了两家市政旅馆,合计3200个床位。而“市政餐厅”也会为人们提供一天两顿的免费餐食。每天菜单都在牛肉汤、羊肉汤、火腿和豆子之间轮换,而在星期五还有纽约特色的蛤蜊浓汤,所有主菜都配有半磅的切片面包,所有的食物在一个60加仑的桶里煮熟,然后以自助餐的形式提供。 而除了这处政府支持的免费食堂外,纽约大有大批公民团体提供的免费食品领取点,由于当时街道上经常能看到排着长队领取面包的队伍,这种机构也被称为“Breadline kitchen”。 这些免费的“面包厨房”通常会为失业者提供一顿包括面包、三明治、甜甜圈、油炸面团以及咖啡和牛奶的免费餐食。 同时为了救济那些受困的家庭,纽约市开始将各处的警察局变成了食品救济仓库,登记的贫困家庭可以每周领取一次食品包裹,一个包裹里通常包括20磅的土豆、2磅豆子、2磅大米、2磅通心粉、2磅洋葱、4磅卷心菜、4磅芜菁甘蓝、8磅胡萝卜、2磅糖、1磅咖啡、1磅炼乳以及两磅的灌装西红柿。此外在感恩节、圣诞节与逾越节还有额外的节日食物。 同样也是在大萧条时期,除了每天一品脱的免费牛奶和饼干外,纽约市还启动了学生的免费午餐项目,旨在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足够的营养。 而对于那些在乡间铁路旁活动的流浪者而言,当时明苏达大学社会学家托马斯·米纳汉在其著作中描写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在1932年时他穿上旧衣服来到货运场,跳上一列货运火车,开始了流浪生涯。 在中西部的一个小镇上,米纳汉和他的流浪汉朋友们遇到了一个抽雪茄的警长和九个拿着斧头柄警棍的副警长。流浪汉们很快被捕,并被卡车送到监狱,在那里他们得到了“一杯冷番茄,大部分是汁,一个冷煮土豆,上面还有粗糙的土豆皮,一片潮湿的面包”的微薄晚餐。接着他发现“与大多数乡村监狱一样,当地囚犯的待遇远远好于来自外地的“流浪汉”。第二天早上,常住犯人的早餐是燕麦片配牛奶和糖,两个煎蛋配培根,烤面包片,果脯,饼干和咖啡,而流浪汉的早餐是玉米粥和一片干面包。 在大萧条中受害最严重的的确莫过于俄克拉荷马、堪萨斯和德克萨斯州爆发了著名的“黑色风暴”地区,在沙尘暴面前当地的农民不得不举家向西部的加利福利亚逃亡,著名的小说《愤怒的葡萄》就是基于这一历史事件。小说主人公乔德一家为了逃难,用身上所有的钱买下了一辆1926年的哈德逊货车。男人们宰杀了家里的两头猪,把肉腌好装在桶里,鸡被关在几个鸡笼里,一家人开始了艰难的向西之路。 之后随着罗斯福当选总统,由联邦政府主导的粮食救济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设立的联邦剩余食品救济公司开始向各州分发食物。一列列载有面粉、黄油、土豆、鸡蛋、猪油、小麦、早餐谷物、豆类、奶酪和新鲜牛肉和小牛肉的火车开始驶向各地。 1934年夏天,北达科他州到德克萨斯州的大平原地区再次发生大规模干旱。随着时间的推移,牛群开始遭受损失,政府便购买了超过600万头半饥饿的牛和羊并将它们送往屠宰场,其中大部分在屠宰后被做成了罐头,还有一些则被冷藏后送到任何有处理能力的地方。 在当时为了解决年轻人的就业问题,联邦政府组建了所谓的平民护林团,年轻人在陆军基地加入了这支队伍后意味他们就能获得足够且免费的食物,当一顿这样典型的午餐包括蔬菜汤、烤牛肉配土豆泥、意大利面配奶酪、萝卜和生菜、草莓派、面包、黄油和咖啡。 在之后的工作中,这些“森林士兵”每天可以获得至少4000卡路里的食物,他们的早餐通常包括香蕉、玉米粉粥、杂烩、面包、黄油和咖啡,而午餐通常是一天中最丰盛的一餐,可能是爱尔兰炖菜、酸菜、玉米面包、腌黄瓜、果酱和苹果派。一位营地指挥官声称,“森林士兵”的食量是普通士兵的两倍,包括每天一磅肉和“大汤匙的土豆和绿色蔬菜,大块的面包和甜点”。 而在那些安置流浪者的“集中营”里,为了吸引流浪者的入住,他们也尽可能的提供数量众多的食物。1934年时,一名25岁的流浪者爱德华·莫里斯顿在饥肠辘辘中来到了新泽西州的一个营地。他在一顿早餐中了32个热蛋糕。午餐时又吃了14块猪排面包,几份蔬菜和6碗罐头桃子。晚餐时他又吃了26根香肠、6碗泡菜和几份甜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