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比赛中,弱旅对阵强队时,开场一分钟弱队就意料之外地取得了进球,剩下的时间弱队该怎么踢才最合适? 弱对强很难有开场就“真正意外”进球的,一般的“意外”都来自于弱队的“开局抢攻”一波的安排。 对于开局抢攻,很多队伍会有专门的套路安排。 比如,当开球后,双方球员都会按既定安排进入对手半场时,进行落位和找对应人。 这个时候己方本来该在后场落位的球员突然插上,在短时间内形成对方防守人员对位真空,或者形成局部压迫从而造成对手失误。 一般这种插上安排会是后腰球员或者边后卫。 我们以前教练有个奇葩套路,就是开局中后卫上去短暂双中锋,开球后横回斜上四下后两肋强行传中。 当然,成功率不太高,但是开局状况下,对手进入比赛转换的状态节奏不会太高,抢攻不成也来得及中后卫落位回来。 而且如果对手场上没有特别明确的指挥喊话的人,还会短暂陷入攻防思路迷茫,是回来守这一两波,还是留在前面针对这个空档呢? 好,聊到这里,相信你也能发现问题核心,即大多数时候的开局“意外”进球,都是来自于抢攻安排的话,那么取得进球或者不能取得进球,能不安排吗? 当然不会,这是都会安排的。 一般来说,开局抢攻有两个临界点。 一个是10分钟,一个是20分钟。 10分钟内,对方应对得力,那就要避开中场纠缠,尽快要低位防守的阵型站好。 要是对方应对发懵的话,那就可以打到20分钟左右,这个时候抢攻组合球员的奔跑质量会下滑,就要落位回来。 这里就知道为什么一般用后腰和边后卫来打抢攻节奏了。 一是前面说的对手防守对位真空。 二是保障20分钟后这几个球员的体能调整期时,其他进行收缩的位置能不动摇中轴。 中锋回缩从而使出球中前卫或者前腰能去保护后腰正面,边前或者边锋退下来保护边后卫。 而我们教练当年的奇葩安排,是因为当时中后卫那个队长是个体能怪,如果看过我以前发布的回答就知道,这位还想模拟贝肯鲍尔,成天在后场跃跃欲试的,精力极其旺盛。 当然这个抢攻临界点的时间不完全是固定的,比如像问题里提到的进球了,或者发现对方有明确针对安排,那就要场上马上调节。 这种调节安排,教练也是提前布置的,进了怎么办,抢攻不动怎么办。 进了还好办,教练可以呼喊球员进入预备布置防守落位。 抢攻不动,就要场上队长或者出球节拍器球员进行调节了,指挥落位放缓节奏。 这里面,也包括一些鸡贼又胆大的教练或者出球手,看出对手丢了球还没进入状态的,就会想着趁对手反扑再偷一个。 当然,强队的教练更不是傻子。 只是,强队最不喜欢的就是被对手拖进乱战,所以相对比较少有开场抢攻安排,更多针对的是球员的落位和阵型推进布置。 因此,很多比赛会有种强队没有弱队进入比赛状态快的感觉。 但这并不代表强队就不做防对手开局抢攻的布置,往往强队会想办法把球交给持球手,由他来控制场上出球节奏,把弱队可能的抢攻安排消解掉。 同时,也有强队开局抢攻的,但这个确实相对比较少,开局强拉攻防速度的乱战对强队不算有利。 回到问题本身,开局一分钟进球后弱队怎么踢。 每个队教练和球员特质不一样,肯定安排上会有区别,但是呢,也有共性。 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安排的共性是前二十分钟上高位防守,利用中前场球员的体能去打乱对手的传接节奏。 二十分钟后落低位,让己方中前场球员稍微喘息,如果强队这个时候还能保持流畅的高节奏,那就真没办法了,就拼一个低位保守的勇和有序。 三十五分钟后再回高位,因为强队一般也会调整一下,冲半场最后五到十分钟。 到下半场照样是抢开局,不过抢完马上落低位,二十分钟后上高位,三十五分钟后落后低位,跟上半场反着来。 因为,一般情况下,经过中场调整的强队,下半场前面会打持球点爆破的突击,这个时候低位防守人多比较好应对。 而一旦点突击不顺,强队就会考虑远射了,高位会尽量把对手射门线赶远。 最后十分钟加补时的低位,防对方硬砸禁区高点,这个阶段宁愿让他传中,不要给定位球是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