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鬼谷信
有道友问:这世上的老实人和老狐狸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这确实是个好问题。鬼谷道阿信以为,老实人只有一本账,嘴上讲的和心里想的是一样的,很容易就被人一眼看穿。
然而老狐狸却有两本账,外账和内账是不一致的,前者是为了欲盖弥彰,后者是为了唯利是图。
众所周知,北宋是个重文轻武的王朝。究其原因在于,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自己就是武将出身。在他之前五代十国的政权之所以会频繁的更迭,正是因为武将的权力过大的缘故。
所以,赵匡胤登基后就马上堵住了这个漏洞。这个行为有正面意义,武将篡位的情况被遏制住了,赵匡胤也终于能睡得安稳了。为了能睡得更踏实点,赵匡胤又派出宦官督战,后来宦官当监军就成了惯例。有了文官和太监的双保险,赵匡胤就心满意足地去了另一个世界。
可是,凡事有利,必有弊。武将被压制,确实保证了朝局的安稳。可是,反过来说,武将的战斗力也会被大幅度削弱。这就导致了北宋的将星很少,战斗力很弱。
一个政策在某个时代是有利的,可是换个时代就会变成有弊的。正如鬼谷子说的,事无常师。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永恒的准则。一旦政策失效,就必然会出现负面效用。
公元一千零四十年的冬天,西夏李元昊攻打延州。宋仁宗就派出大将刘平增援延州,结果半路被西夏大军奇袭。宋军眼看要溃败,刘平就马上派人向宦官监军黄德和求援。
没想到,黄德和看到西夏大军凶猛异常,被吓的撒腿就跑。最终,在缺乏宦官监军增援的情况下,刘平战败被杀。
自古的太监真是没几个好东西。逃跑成功的黄德和,恶人先告状,反而污蔑刘平降敌。导致宋仁宗暴怒,将刘家人全部下狱。要不是,有侥幸逃生的士兵看不过去,他们主动揭开了事情的真相,恐怕刘平一家就凶多吉少了。
真相被揭开了,宋仁宗其实是想息事宁人的,于是就下诏诛杀了宦官黄德和。结果,武将集团不干了。有趣的是文官集团也不干了,他们集体要求皇帝对宦官集团要个说法。
这世上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账本,皇帝也不例外。在宋仁宗看来,太监虽然坏,但总归是自己的人。他们可以当自己的耳目监管武将和文官。进而实现权力的平衡。

这时候,就应该我们的主角,吕夷简上场了。他是个很复杂的权术大家,我们并不能用好人,或者坏人来形容他。因为他本就功过参半。
他作为托孤重臣,在宋仁宗一朝曾三度拜相。身为宰辅达21年,是北宋前期执政时间最长,最受皇帝宠信,同时也是最受争议的宰相。
彼时,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宋仁宗自然会咨询吕夷简。虽然,吕夷简也不算什么正人君子,但是,他也同样讨厌宦官集团。
可是,这个世界上的老狐狸明白一个朴实的道理,自己的好恶并不重要,领导的好恶才重要。彼时的武将集团讨厌宦官,文官集团讨厌宦官,吕夷简也讨厌宦官。可是,领导宋仁宗却准备偏袒宦官。
所以,宋仁宗就故意说了句反话,既然宦官当监军容易误事,那就把军中的宦官们都撤职吧。
这明显是个试探,宋仁宗就是想探明吕夷简的态度,跟自己是否一致,然后才选择是否相信他。如果你是吕夷简,遇到领导的试探,你会怎么回答呢?
如果你实在想不出对策,就请牢记鬼谷子的这句话,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这句话堪称是说服圣经,意思是说,当我们想说服别人的时候,要能够暗中揣摩对方的心意和想法。我们在谋划的时候,要能够顺应对方的意愿和形势。
在私下里要想好话术和策略的可行性,明面上要能说清楚利弊得失。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驾驭他人的意志,进而瞒天过海,掌控局面。
明白了鬼谷子的说服逻辑,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吕夷简是怎么回应的。彼时,他已经知道宋仁宗想偏袒宦官集团的意愿。所以,自己必须要遵循“上下相容”的原则,于是他对宋仁宗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说,其实没必要罢免全部当监军的宦官。日后,皇上只需要挑选性格忠厚一点的太监,去担任监军就可以了。
这个回答,很显然正是宋仁宗想要的答案。于是,就顺水推舟,让吕夷简负责挑选宦官去当监军。
吕夷简又不傻,自己这么做,无疑就把三方势力都得罪了,万一以后再出事,自己肯定吃不了兜子走。
于是,他对宋仁宗说,微臣只是个平庸的宰相,本就不应该跟宦官有私交。况且,微臣也不了解他们。所以,皇上不妨下旨,让公公们自己挑选信得过的人去当监军。
话说到这里其实只是铺垫。只听,吕夷简不动声色的说,为了避免别人说闲话,稳住人心,也要有言在先,以后公公们自己举荐的宦官监军要是不称职,那就要连举荐人一起查办,视为同罪。
宋仁宗听完,也觉得很妙,如此就能保全宦官集团了。同时,也算是给满朝文武一个说法了。于是就依计行事。
结果,宫里的公公接到圣旨,当时就如五雷轰顶。他们知道自己接到了烫手的山芋。他们更知道,自己手下那些太监是些什么货色。这些太监一旦派出去当监军就肯定误事。到时候再误了军情,自己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
于是,第二天在上朝时,宫里管事的太监们就主动磕头求饶,请求罢免军中所有的宦官监军。太监们也有自己的账本,经过评估,他们发现风险大于利益,所以才会选择后退一步,明哲保身。人心是逐利的,当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时,自然会选择趋利避害,及时止损。
一开始,朝中的文臣武将还觉得莫名其妙,还以为太监们是良心发现了。后来才恍然大悟,原来都是吕夷简在背后干的好事。
他的权谋之术,正如鬼谷子说的,阴道而阳取之。顾名思义就是,只有隐秘的谋划才能公开的获取。这世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账本,人们会根据其中的利害关系做出决断。
如果,我们选择忤逆他人,其实就是在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一种巨大的冒犯。所以,我们才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分析利害关系,为对方出谋划策。

当然这只是表象。看起来是为了别人好,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别人的信任,就是为了驾驭别人的意志。
因此,吕夷简面对着帝王,文臣,武将,宦官等多方势力时,他既不忤逆圣意,也不违逆群臣,而是抓住主要矛盾,剖析利害关系。
仿佛,他说的每一句话,讲的每一个字,都是在为皇帝和太监考虑。结果却又埋下伏笔,开出“举荐同罪”的条件,让宦官集团自投罗网,束手就擒。
最终吕夷简看似在顺从圣意,保全宦官,实则是在借力打力,根除弊政。
果然真正的老狐狸明白,游说的本质并不在于针锋相对,而在于结合利害关系、揣摩人心好恶,进而因势利导,将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