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前两天胖胖发了《踩到他们大动脉了,他们收割老百姓的手段才刚刚开始》之后,胖胖在文中提到关于文章审核发布一事。
结果当天晚上就有读者联系到了胖胖,问了胖胖相关的问题:
他说自己点进了一篇所谓“被禁文章”标题的付费阅读链接,付了几十块钱后,结果进去一看,文章内容不过是蜻蜓点水地提了点阶级问题,和网上那些普普通通的文章没什么区别。
那么,这位读者就问了胖胖到底这么普通的文章为什么会被禁?
说实话,胖胖也只能估摸猜个大概,于是我和这位读者交流了一下我对发布规则的理解。
那通常有问题的文章,在平台发布前的20分钟检查里就会被卡住,你根本不可能有付费阅读的机会,那这是第一个疑点。
另外呢,如果你只是看到一张截图,而截图上又没有清晰的文章来源,那又如何确认这篇文章真的是在这些账号上发布过的呢?
当然,也确实有些文章是真正被删掉的。
关注胖胖比较久的朋友都知道,胖胖自己也有四五篇文章被删过,原因无非是无意间碰到了不该碰的点。
至于文章是否值得付费阅读,胖胖个人主观的看法是,可以付费,但要有辨别力。
如果一篇文章仅仅只是输出戾气、煽动情绪、或是毫无逻辑地发泄观点,甚至还借着各种“看不见”的背书来营销自己,无实质内容,那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文章没什么价值。
毕竟,任何时候,钱都是好东西。
在内容创作领域,有不少创作者是在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地输出内容,那也有些人只是用情绪和负面情感来掩饰自己的“坑蒙拐骗”。
那说到底,互联网这东西就有点像太上老君的八卦炉,能在这信息的熔炉中炼出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才算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对吧?
精致利己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定义
那今天胖胖想跟大家的这个话题,在现在的互联网语境之下,有时候留言区总会有人给胖胖扣上“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帽子,但胖胖一直觉得自己只不过是个偏向个人主义而已,但没上升到精致利己的程度。
那为什么“精致利己主义”在当今的互联网语境下会成为贬义词呢?
而“集体主义”好像就带着一种更道德、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光环?
在这种互联网氛围下,很多人潜意识里就会觉得集体主义比个人主义更“高级”了。
那很多人把精致利己主义等同于自私、没有集体意识、不服从道德规范,同时把集体主义看作是无私、奉献的代名词。
事实上,无论是精致利己主义,还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那这些本来是哲学或社会学上的定义,我觉得是不应该简单地被用作道德评判工具。
胖胖提到的个人主义,其实强调的是实现个人价值,以及社会对个人实现价值的保护权利。
这和很多在评论区所说的“自私自利”精致利己主义者可完全不一样。
个人主义的核心在于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自由去追求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必须把自己的价值置于集体利益之后。
相反,个人的价值应当优先得到尊重和实现。
那么集体主义是什么呢?
集体主义强调的是集体价值的实现,要求个人无条件地支持集体利益,把自己的个人利益放在集体之下。
比如我们在职场、公司常听到的那些话,要求“团队利益优先”,这就是典型的集体主义体现。
那为什么个人主义不等同于精致利己主义?
精致利己主义会比个人主义极端一点点,它在于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甚至达到“损人利己”的效果。
而个人主义则不同,它可以与他人、与集体利益相容。
个人主义强调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既不自私也不损人,可以通过契约、法律等方式,与他人利益达成平衡。
个人主义绝不等于自私,它意味着一个人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既可以成就自己,也不是一种伤害性的获取,那反而有助于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双赢。
三者的对比
胖胖来打个比方啊,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人群:
假设胖胖跟一个身材比胖胖还高大的人一起走进了沙漠,快饿死了,这时候只有一块面包。
那个人个子高力气大,直接把面包抢走独占了,这种行为就是“精致利己主义”,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完全无视他人的生存需求。
那个人主义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俩在沙漠里,大家讲好规则,约定这块面包是我们共有的,谁也不能独占。
于是我们一起协商,决定把面包平分,每个人一半,这样既尊重了我的权利,也照顾了他的需求。
这就是个人主义中的强调每个人都有权利,但这种权利是在公平协商和尊重对方的基础上达成的。
那集体主义呢?
集体主义的逻辑是,这块面包属于“团队”——不再是我们两个人的,而是集体的财产。
集体主义要求我们为了保护这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团队资产,宁可饿死在沙漠里,也不能动这块面包。
最后,我们俩都饿死了,但我们死得“光荣”——为了团队财产献身。
甚至还有自媒体给我们写篇带着滤镜赞美的文章,称赞我们为了“面包”牺牲自我,守护了“团队的尊严”。
当然,胖胖知道这个例子有些夸张和搞笑,但正是通过这样的例子,才能更直观地说明三者之间的的本质区别。
那我们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到,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价值和自我实现,但它并不排斥集体或他人的利益。
相反,个人主义通过契约和规则,合理分配资源,既保障个人权利,也照顾他人的需求。
比如在沙漠里,我们通过谈判合理分配面包,既不伤害对方,也实现了自我价值。
而集体主义则更多地强调集体利益,个人的权利和需求往往被忽略、牺牲,甚至剥削。
就像为了保护那块“神圣的”面包,宁可饿死也不能吃,这就是一种虚幻的集体意识在作祟。
它要求个人为了维护集体的虚拟观念,放弃自己的利益。
小时候我们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放学后牺牲自己的时间为班级值日,这就是典型的集体主义。
那对于我来说,我会觉得个人主义则更具实用主义色彩。
它承认人有自私的本能,但不批判这种自私,而是主张通过合理的规则和协商,达到一种利益平衡。
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那块面包,但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通过协商,我们可以共同分配资源,而不是谁牺牲谁。
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价值观
那我们都知道,每一种“主义”其实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价值观。
比如,儒家部分文化中就会天然带有集体主义的倾向,而法家的治理模式则进一步强化了集体主义的思维。
在儒家的价值观里,像孟子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那个人不过是一个集体中的小小部分。
按照这种观点,个体的意志和价值必须服从于集体秩序,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
儒家文化非常重视秩序,强调个人必须遵守集体的规则,这甚至成为了人生的基本准则。
比如孝道、宗法、礼数等,都是几千年社会发展后形成的伦理结构。
那这些意味着什么?
就是个人必须完全服从家庭、宗族的利益。
在古代,有些女性为了家族利益而“下嫁”,并不是因为尊重她的个人意愿,而是家族认为她的婚姻对宗族有利,这其实是把个人当成了宗族利益的一枚棋子。
再比如,在传统观念深厚的地区,你是“舅舅”还是“外甥”,是“父亲”还是“儿子”,这些身份角色的意义远大于你个人的特征或能力。
即使父亲的能力不如儿子,儿子也必须无条件听从父亲的安排。
那这种身份凌驾于个人特征之上的文化,也导致了人们不重视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更强调在集体中所扮演的角色。
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让人忽视了自我成长和个体价值,个性被压抑,集体的利益和秩序被放在了首位。
儒家文化塑造了几千年的人际关系规则,强调的就是这种身份和角色的固定性,而个人在其中往往被视作一个“螺丝钉”,只能服从和顺从。
胖胖进过一些公司见过很多老板PUA员工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为了团队,你要牺牲自己,个人利益不重要。”
但问题来了,这所谓的“团队”利益到底是谁的利益呢?
员工说了不算,那老板才是这个“集体”的最终解释权拥有者。
他心里可能会说,今天你没工资,没关系;
明天你吃不起饭,也没关系,只要我赚钱了,你的牺牲就是理所当然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集体主义本身不好,每种主义都有它的局限。
比如个人主义也不完美,但个人主义更容易走向契约型、法治型的社会,因为个人价值的实现需要平等的保障——人人平等的社会、法律的支持和契约的维护。
所以我们说,什么叫集体主义?什么叫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常常被定义为“无私奉献”,但在现实中,它往往成了老板用来压榨员工的工具。
而个人主义并不等同于自私,它提倡的是在法律和契约下合理分配利益。
胖胖前几天认识几个实习生就跟我吐槽,他们实习期是没拿到一分钱工资,老板对他们说:“年轻人,不要一门心思钻钱眼里,你要从团队里学到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
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想一想,个人真的不重要吗?
如果明天我只有一块钱,连饭都吃不起了,还能继续跟着老板念“团队,集体”的经吗?
你说,牺牲自己却还要说从中“学到了东西”,这就是特别伪君子,不是很荒唐、很愚昧吗?
现实就是,很多公司把这些东西当作洗脑工具,把员工的牺牲合理化,而真正受益的只是那些掌控了“定义权”的老板。
那真正的团队合作从来不是无私奉献,而是建立在尊重个人价值的基础上的合理分配。
那最后,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活法。
当然,胖胖也希望这篇文章不会被一些所谓的伪君子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