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第二天就要被执行死刑的李红涛,紧张地盯着一个小东西。突然它动了起来,李红涛激动地大叫,这一动意味着他能活下来了。 1966年,李红涛出生于湖北黄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他便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聪颖和才华,中学时期,李红涛数学天赋异禀,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二名的佳绩。 1984年,李红涛高考成绩优异,顺利考入了浙江大学电子系,在校期间,李红涛用功学习,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为他未来的经历埋下了伏笔。 1988年,大学毕业后,李红涛随着女友来到了昆明,他在昆明电阻二厂工作,与女友安家落户,过上了甜蜜的婚姻生活。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红涛的朋友邀请他一起创业开公司,当时李红涛和朋友都刚刚工作没多久,手头积蓄有限,公司的启动资金成了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为了解决资金困境,李红涛动起了歪门邪道的念头。当年银行管理系统还不完善,他先是用假名开了一个银行帐户,然后伪造了另一家公司的银行印鉴。 之后,伪造文件从银行骗汇了8万元到了自己事先开立的帐户上。第一次骗汇成功后,他准备再次行骗10万元。不料同伙被当场抓获,第二天,李红涛也落网了。 第一次进入公安局,他并不羞耻或紧张,反而有种兴奋感油然而生,他正在谋划着一场更惊心动魄、更加刺激的活动。 1992年4月18日,被捕获当天,李红涛便逃离了公安机关的羁押,在公安局里,精通机械的李红涛发现,他竟然可以打开手铐,于是他趁着警察吃饭的空隙,打开手铐逃了出去。 逃出来后,他先回了家,销毁了家中的犯罪证据,然后准备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发现李红涛逃走后,警察第一时间赶到他的家里进行追捕,此时的他正藏在屋顶上,于是躲过了一劫。 之后,李红涛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逃亡,1992年4月26日,在贵阳某宾馆附近,利用自己制作的假钥匙,李红涛成功盗窃到了一辆奥迪汽车。 之后,开着偷来的车,他开始了漫无目的的逃窜之旅,当时的他回到了昆明老家。 1992年6月19日,公安机关将他第二次抓获,再次被捕的李红涛内心十分平静,在昆明市收容审讯所里,他向经办人员交代了所有的犯罪细节,不仅诈骗部分,还把如何出逃、偷车的流程,一五一十地全盘托出。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当时的李红涛在落网后不久又起了坏心眼,他用自制的工具挖通了监狱的墙壁。 1992年11月16日,墙壁终于被挖穿,李红涛躲过了值班干警,再次成功越狱。 1992年12月8日,越狱不到一个月,李红涛就再次落网,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李红涛下达了一审判决,以诈骗罪、逃脱罪、盗窃罪数罪并罚,判处李红涛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收到这一判决,李红涛却非常平静,此时的他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无刷电机"的实验上,他希望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为自己荒唐的人生增添一些新的意义。 同年12月,云南省高人民法院核准了李红涛的死刑,执行通知书下达,昆明市中级法院规定,执行通知书下达后的7天内必须执行死刑,留给李红涛的时间不多了,但"无刷电机"的实验仍然一筹莫展,没有突破口。 为了解决李红涛的困境,昆明市第一看守所所长孙尔云,亲自请来了云南省电子科学研究所的几位专家,对李红涛进行现场指导。 专家查看了李红涛的实验进展后,参照当前世界上最新的理论知识,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正是这些专业的点拨,让李红涛茅塞顿开,找到了症结所在。 1993年12月31日,是李红涛执行死刑的日子,也正是这一天,他的"无刷电机"实验终于成功了! 当晚,孙尔云赶紧写了份请求暂缓执行李红涛死刑的报告,沿途层层上报,最终获得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暂缓执行,就这样李红涛的命算是暂时保住了。 1995年,李红涛所发明的"无刷电励磁电机",获得了"第五届中国专利发明博览会金奖"和"云南省优秀发明创造一等奖"。 随后几年,他又获得多项发明专利,由于立功表现,符合法律规定,他的死刑获得改判和减刑,之后李红涛结合自己前后两次越狱逃跑的经历,开始帮助监狱改善管理系统,修补管理上的漏洞。 2002年,李红涛与昆明市第一看守所合作研发的全电脑监狱监控管理系统获得成功,昆明第一看守所也因此被评为全国模范看守所。 由于多次立功,表现良好,李红涛最终获得减刑,2009年,这位曾经两次越狱的天才罪犯刑满出狱,重新回到社会,开启了正常的生活轨迹,此时距离他第一次落网已经过去了16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