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日本一男子闯进博物馆,狠狠砸碎中国展览的兵马俑,日本政府吓得赔偿千万,然而却提出一个让人愤怒的条件。 1974年3月,关中大旱,在陕西关中的西杨村,村民们看着田地里的庄稼无水灌溉,就要枯死,心急如麻。 在那个生产力还相对落后的年代,如果庄稼枯死,意味着全家都要挨饿,既然天上不下雨,河里也没有水,唯一的办法只有从地下挖出水。 作为村里干活的标兵,年轻力壮的杨志发一马当先,他扛起锄头,开始挖掘。虽然挖掘有些困难,但他依旧使劲挖掘,当挖掘到1.5米深度时,突然挖到一个奇怪的东西,把他吓了一跳。 因为他挖到了一个"头颅",等仔细观察之后,他才发现这个惟妙惟肖的头颅是陶俑,随着挖掘的深入,整个陶俑的身体也露了出来,陶俑被挖出前,身上覆盖着一层精美的颜色,只不过在接触到空气后,颜色很快就消失,呈现出土黄色。 虽然杨志发没有读过多少书,但看着这些精美,惟妙惟肖的陶俑,他觉得其一定来历不凡,随后,他就想办法联系相关人员,而被埋藏了2000多年的秦始皇兵马俑,也得以重见天日。 当时我国的兵马俑被发现后,立即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近万件雕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做工精湛异常,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有不可估量的历史研究意义。 一时间,兵马俑在国际间引起了热烈反响。各国名流访问中国期间,都会专程前往兵马俑坑道参观,并拍照留念。 原本,想要观看兵马俑,就必须亲自到中国,在兵马俑被发现的10年间都保持这种状态,直到1983年,这一现状发生了改变,也成为兵马俑被发现后的一大惨痛经历。 1983年10月,正值日本大阪建城400周年之际。为了庆祝这个纪念日,大阪方面的官员向中国提出,希望能够借用一些兵马俑在大阪展览。 当时,中国刚刚开放不久,为了增进中日两国的友谊,经过慎重考虑,中方同意了日本的这一请求,为了表示对两国关系的重视,中方特意从众多兵马俑中精挑细选出一尊极为珍贵的军吏俑。 日本方面在接受这尊兵马俑时,一方面表达了感谢,另一方面也承诺一定会妥善保管它,确保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给中国,听到日本方面的保证后,中方的担心也就放下了。 兵马俑在日本展览期间,果然深受日本民众的喜爱,每天都有数万名民众赶来参观,仅两个月的时间,就接待了120多万人次,这并不奇怪,因为日本长期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自然对这些陶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兵马俑借给大阪展出半个月后,宁静的展览馆突然被一声巨响打破,这天,在络绎不绝的参观民众中,夹杂着一名日本男子,他跟随着人群缓缓向前移动,当走到一尊陶俑前时,他突然加快了脚步。 翻越隔离观众的栏杆,他随手拿起一个物品,砸向把兵马俑罩起来的玻璃,玻璃应声而碎,男子随后推倒了高1.92米、重达300多公斤的兵马俑,由于兵马俑是烧制而成的陶器,本身硬度就很大,在落地的瞬间,它与坚硬的地面碰撞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 众人听到巨响望去,才发现刚才还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已经变成了一地的碎片,事情发生后,日本方面第一时间向中方道歉,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可以进行巨额赔偿,但是日本人也提出了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要求。 日方称,考虑到文物已遭破坏,赔偿金额就当作是买下了兵马俑的碎片。所以这些碎片今后也将继续留在日本,不再归还给中国。 这番话一出,确实让人大跌眼镜。他们真是想尽一切办法,蛮横得寸进尺! 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既然兵马俑已经碎成这样,也没办法修复了,那些赔偿款,就当是买下了兵马俑的碎片。 当时整个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中国,期待着我们的答复。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们怎能拱手相让?代表当即严正拒绝了日方的无理要求:"这些兵马俑无论完整与否,都是中国独有的文物!必须全部归还,哪怕碎成粉,也不能少一丝一毫!" 在我国的坚持下,日本最终将兵马俑的残骸完好无损地归还,我们立即组织专家对其进行了修复,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这尊雕像终于恢复了往日的风采。 这件事之后,我国对文物出国展览更加审慎,我们决不允许国宝再遭受任何损毁。这些承载了前人智慧和汗水的瑰宝,理应永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