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于谦被斩,锦衣卫前去抄家,竟一无所获,正在垂头丧气之际,突然发现一间小屋,门锁森严,众人叫嚷着踹开门蜂拥而入,不料,下一秒,空气瞬间安静,所有人齐刷刷地退了出去。 明朝洪武年间,于谦出生在钱塘县太平里一户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祖上曾有官至杭州路大总管和工部主事的显赫身份,虽然父亲于彦昭选择隐居家乡不再踏入仕途,但在这样优渥的家世氛围中成长的于谦却从小便展现出刻苦读书和立志向上的品质。 于谦非常敬佩文天祥的气节,曾在家中供奉他的画像,时常端详,以期自己也能像文天祥那样品行坚毅、大义凛然,这种从小养成的家风、志向和气质,为他后来高尚操守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永乐十九年(1421年),19岁的于谦凭借过人的才华和勤奋,一举考中辛丑科进士。这正式打开了他踏入仕途的大门,迈出了人生新的一步。 最初进京任职时,于谦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但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突然起兵实行叛变,于谦这个新晋官员有幸一展身手。 他随同明宣宗朱瞻基进攻叛乱军队。战功卓著的于谦被赐予御史之职,重任在身。最终叛军被全面击溃。朱高煦抱头屈膝,唯唯诺诺地求饶。于谦一一列举他的罪行,朱高煦被吓得浑身哆嗦,只得伏地认罪求饶。 这一连串的事迹让明宣宗对于谦的能力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即下令让他巡按江西,平反了数百起当地的冤狱错案,替当地老百姓伸张正义,宣德五年,宣宗更是直接亲笔写下于谦的名字,一纸命令将他越升为兵部右侍郎。 可惜好景不长,明宣宗去世后,大太监王振掌控朝政。腐败的气息弥漫开来。在王振横行霸道的统治下,无论文武臣子都纷纷上贡献来求取升迁发财的机会。 但清正廉洁的于谦始终坚守节操,每每入京都是"两袖清风",丝毫不与奸佞为伍。这样的作风不但得不到权贵的赞同,反而引来王振的妒忌。 终于有一天,于谦被王振诬陷关进狱中整整三个月,还被下达死刑,当消息传开,京城百姓倍感愤怒,纷纷为于谦上书请求,怕触犯民愤,王振不得不将于谦从牢中放出,编造谎言糊弄百姓,说只是"关错人了"。尽管倖免一死,于谦的官职仍被贬黜。 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历史剧变的曲折发生了,占据军事要塞土木堡的瓦刺军队突然起兵叛乱,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内忧外患,英宗朱祁镇在王振怯懦的建议下,亲自御驾亲征。 没想到这一决定成为英宗毁家纾困的根源,率领二十万精锐大军出征的英宗,在土木堡却陷入重围,最终全军覆没,当这个惨烈的消息传回京城,朝野震惊,不知所措。 此时的于谦果断接手了兵部尚书的重任,亲自布防京城,瓦刺大军虎视眈眈而来,他们要求打开城门,以占领京城和扣押朱祁镇人质作为交换条件,朝廷内时弄虚作假者有之,欲投降者有之,求和者有之。 于谦义正辞严,拒不让步,他英勇站出挺身而出,排除重重阻力,力主私立朱祁钰为帝,称代宗,废除英宗的帝位,凝聚力量力挽狂澜。 瓦刺军久攻不下,终于选择撤退。汗马功劳之下,明朝得以东山再起,国力渐恢复。眼见大势已去,瓦刺也升起了求和之心,遂将英宗释放回京城。可即便如此,英宗已无法再次执政,只能当一个无权的太上皇。 代宗即位后,虽身体抱恙,却颇有明君气概,英宗虽被迎回,却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权力从手中溜走,权臣们利用英宗的怨恨,向代宗诬告于谦有谋反之心,于谦清廉自守惹人嫉恨,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贞等人更是向代宗进谗言,诬陷于谦不忠,欲置之死地。 宰相徐有贞甚至闭门造言:"若不杀于谦,复辟此事便出师无名。"代宗暗自琢磨,终究没能看清奸佞之心,下定决心将于谦处斩于崇文门之外。 于谦死后,锦衣卫前往抄家,谁知他这位一品大员家中竟一贫如洗,除了代宗赐予的蟒袍和剑器,家徒四壁,一无所有。 见此情景,连锦衣卫也不禁为于谦的清正廉洁而感慨落泪,深宫太后很多天后才知晓此事,为这位忠贞大臣哀悼了许久,久久不能接受。 不久之后,权臣们接连倒台,于谦也获得了清白。被安插于于谦官职上的奸佞陈汝言,因贪赃枉法收受巨额贿赂而被查处。 英宗大怒,质问石亨"于谦为官清廉,家无余财,陈汝言如何却积储如此之多?"石亨无言可答。而后亦为所为而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更是谋反,遭到族灭。 于谦冤死后不久,在儿子于冕的上疏申冤下,便获得了恢复官职与追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的尊荣。 诰文中写道:"当国家艰难时,他独自坚持公道,保卫江山,却遭权臣奸佞共同嫉忌陷害。"后来于谦更被追谥为"忠肃"。时人无不为于谦英才夭折而深感痛惜。 于谦一生坚持清正家风,全然无私,就如他写给世人的那些诗句,周身散发出不灭的光芒,即使遭遇风尘仍旧坦坦荡荡,毫无动摇。 或许是天妒英才,使他这样贞廉且有为的一代大臣含冤殒命,但即便如此,历史的进程终将揭示其清白,于谦永远将在人们心中留下大节大义、光芒万丈的形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