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21岁女知青,夜间独自去厕所,却神秘失踪。连队把整座山翻了个遍,却仍然找不到人。直到2009年,老知青们在聚会时,在沙发上抽烟的老知青突然问了一句:小朱有没有可能是自己走的? 朱梅华,出生于1953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虽然家境不算富裕,但父母俩都有稳定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双方都是知识分子,因此从小朱梅华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用知书达理、温文尔雅来形容她也不过分。 时光荏苒,小朱也逐渐长大,在17岁那年,她顺利从中学毕业,准备继续升学,这对于当时的她来说,也是最为正常的选择,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除非家庭极度贫困,否则孩子们一般都会选择继续读书。 然而,当时国家号召"中学生要下乡安置",为响应这一号召,朱梅华于1969年来到了云南西双版纳,成为了一名女知青,当时,各地的知青都要参与一些建设,因为云南地处边境,因此需要在当地修建一些军事设施。 在接下来的四年时间里,朱梅华任劳任怨,积极投入到建设中,她和其他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期间父母还曾专程来到这里看望过她一次,可是让父母想不到的是,这一次见面竟然成了永别。 1973年4月,那个阴雨连绵的夜晚,朱梅华因为内急想要上厕所,本想让同寝室的朋友一起去,但朋友正在给家里人写信,于是朱梅华只能自己前往,当时的条件比较艰苦,厕所距离连队宿舍大概100米左右,朱梅华只能拿着雨伞冒雨前去。 第二天天亮之后,大家纷纷起床,大雨也已经停止了,可是这时,大家才发现朱梅华竟然不见了踪影。 领导马上组织大家进行全面搜寻,可整整找了好几个小时,甚至把连队里的警犬也全都用上,将方圆十里都找了一个遍,最终还是一无所获。这实在太奇怪了,一个大活人怎么就突然凭空消失了? 当然大家还是没有放弃寻找,在整整寻找了90多天之后仍然是一无所获,唯一找到的只有厕所旁朱梅华的一双鞋子。 知青失踪不是小事,公安部门也是在第一时间就加入了寻找的队伍,如此大规模地寻找都找不到朱梅华,那就意味着很可能已经遇害,换言之,这件事很可能是一起刑事案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件事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甚至连国家的知青办公室以及昆明军区都派出专人参与寻找和调查。 当时,调查的重点首先就落在了朱梅华的前男友身上,因为二人之前曾因为一些小矛盾而吵架分手,此后前男友还做出过一些极端的行为,比如在火柴盒上写下"烧死朱梅华"等可怕的字眼,因此他就成为了重点怀疑对象。 经过审讯后发现,前男友似乎并没有作案时间,据他自己交代,案发当天晚上他虽然也有上厕所,但因为雨大,就在墙根简单解决了,所以前后也就一两分钟就返回了宿舍,这点时间确实不足以杀人后埋尸,因此他很快就被释放。 前男友没有作案时间,其他知青也都能相互证明对方的不在场,这起案件就这样陷入了僵局。 在此后两年时间里,虽然警方依旧努力侦查,但依旧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因为当时大雨将大部分重要的证据都清洗掉了,包括脚印、气味等。 直到2年后,一起发生在连队内的强奸案,使这起悬案似乎重见曙光,当时连队里的指导员因为强奸自己的亲侄女被告发,马上引起了警方的注意,之前调查一直集中在知青身上,对连队内的干部并没有多加察看,于是警方马上展开询问,果然从指导员的口中得知了一个惊人的"真相"。 指导员声称早就垂涎朱梅华年轻貌美,那个雨夜,偶然邂逅朱梅华后动了歪心思,结果遭到了激烈反抗,恼羞成怒的指导员就用胳膊从后面勒住朱梅华的脖子,没一会儿,朱梅华就咽了气,为了不被发现,他将尸体埋入了连队的猪圈下。 可奇怪的是,警方将猪圈一遍遍挖掘,却始终没有发现朱梅华的尸体,就在警方感到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另一名女知青站出来指证,原来她也曾遭到这名指导员的骚扰,幸好逃脱了一劫,有了指导员的口供,加上另一名女生佐证,警方认为已经足以起诉这名罪犯。 然而真正到了法庭,指导员却突然矢口否认,全盘推翻了自己先前的供述,声称全是受到威逼利诱所迫,在缺乏实际证据的情况下,指导员再次翻供,使得案件彻底回到了原点,此后再也没有其他突破,这起离奇失踪案就此成为一桩悬而未决的悬案。 直到2009年当年的老知青们相聚在一起回忆着当年知青的点点滴滴,有人猜测当时的朱梅华是趁着大雨自己走了,她早就想过离开农场,但是父母不同意。 为了纪念这位不幸的姑娘,大家最终为朱梅华修建了一座墓碑,曾经与她相处融洽的朋友们,也时常前往祭拜,缅怀这个年轻美貌却命途多舛的女孩。 (信息来源:联合时报 西双版纳女知青失踪之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