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当下两个基本问题摆在中国人眼前,一个是没有精神家园,一个是中国社会体正处于解体的边缘,最基本的判断就是普遍的信任危机! 这两大挑战的背后,其实都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的信任感出现危机,这一信任危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普遍感受到焦虑,工业文明带来的高度社会分工体系和竞争机制,大大加剧了人们的生活压力。 城市人民面临的高房价、教育流动、就业压力等问题;农村人也同样面临来自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挑战,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难以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网,也无法深入思考生活的意义,这导致了精神寄托的丧失和信任感的下降。 经济全球化和消费主义导致物欲横流,精神需求被忽视,在金钱至上的环境下,人们的交往日渐功利化,人与人之间原有的感情联系被拉远,变得纯粹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些传统价值观念被严重冲击,人们的精神世界荒芜,难以找到真正的归属。 在巨大的经济社会变迁过程中,财富分配出现了较大的失衡,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在机会、资源等方面出现了差距,人们因利益关系产生了隔阂,这种实际上的鸿沟导致了人们互相猜忌、防范,信任基础被破坏殆尽,原有的社会网络遭到解构,人们像孤岛一样彼此对立。 这几大根源问题交织在一起,导致了中国社会普遍性的信任危机,使人们对现实社会失去了信心,丧失了认同感和安全感。 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信任危机,如今正在导致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后果。 在个人层面,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焦虑、彷徨和迷茫的状态,他们飘忽不定,难以找到真正的精神寄托,个体之间缺乏信任使得社会关系变得脆弱,人们像过街老鼠一样小心翼翼,生怕受到伤害,这种生活状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在家庭关系方面,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也难以避免受到冲击,物质条件的差异导致了比较和嫉妒,精神信任的缺失导致隔阂的产生,这使得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变得疏远甚至敌对。 整个社会体系面临功能弱化和濒临崩溃的风险,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发展前途和国家长治久安极为不利的危险信号。 当下,我们须重视信任问题,采取有力举措重建社会信任,以化解隐患,开启发展新局面。 王德峰教授认为,现代人需要在繁杂的世俗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可以为当代人提供些许启发。 像孔子强调的“克己复礼”可以教人守分度量,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可以引导人返璞归真,庄子的逍遥散漫可以带来心灵的解放,这些思想指导着人们在世俗与超脱之间寻找精神的平衡,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这正是当下人们迫切需要重建的精神家园。 同时,每个公民也要从自身做起,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逐步重建社会的信任机制,比如孝敬尊亲,友爱邻里,诚信待人,遵纪守法,发挥自己的正面力量,积少成多地重建好每一层关系网,扩散正能量,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懂得感恩珍惜每一份友谊和相遇的缘分。 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公众也需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阳光向上的社会环境,像加强公共服务建设,使民生保障更加充分;推动法治进程,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采取切实措施缩小收入差距;开展公益和志愿活动等等,社会的日益文明有序,也会帮助信任感的重建。 在面临信任危机的时候,我们既不应一蹶不振,陷入毫无希望的悲观;也不能妄自菲薄,视问题为无法解决。 相反,只有应对信任危机的严重性足够重视的同时,保持乐观信心、团结奋斗的精神,把握历史机遇,不断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国社会才能逐步走出困境,开创发展新局面。 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期,面对信任危机的严峻考验,中国社会必须直面问题,直面自身,寻找发展新动力的根本所在。 让我们共同来推动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在繁华浮躁中静心居敬,在物欲横流中弘扬真善美,在利益纷争中珍惜情谊,在个人主义兴起中坚守大我。 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演绎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篇章,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路上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增进人类福祉,在开放创新的征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