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毛主席的理发师在体检中被发现转氨酶偏高,有转化为可传染肝病的可能。为了安全起见,理发师必须被调走。不料,毛主席得知这件事后却对理发师说:“小周,别怕。他们不要你,我要你!” 1959年,周福明在杭州理发界已小有名气,被评为“青年标兵”。 当时,店里因为年关将至而客人众多,他忙碌于为普通市民服务。一切的转变发生在杭州市上城区区委的赵书记突然出现,并询问他理发所需时间的那一刻。 周福明随后被告知,他将为一位重要的外宾服务,虽然他感到困惑,但还是准备了工具,并跟随着公安厅的工作人员出发。 周福明的第一站是省公安厅接待处,随后又转至浙江省委接待处汪庄。 在那里,他为几位高层官员理发,包括浙江省公安厅的厅长王芳及其李银桥秘书。 尽管周福明对这些高位领导并不熟悉,他依旧专业地完成了任务,这对于一个来自小镇的年轻理发师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经历。 这天最令人难忘的时刻还在后面。周福明后来才意识到,他被选中为中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理发,这次经历不仅是对他职业技能的最高认可,也为他日后的生活开启了全新的篇章。 晚上10点多,周福明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邀请——去南屏游泳池,为毛泽东主席理发。 周福明坐上轿车,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表的震惊和困惑。 在他的印象中,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应当在遥远的北京,身处天安门的辉煌之中,怎么可能在杭州需要他的服务呢? 接待他的是李卫士长,正是那位下午帮他理发的人。李银桥,毛主席的卫士长,向周福明解释了此次邀请的目的。在李卫士长的陪同下,周福明走进了游泳馆,他的心跳在这寂静的夜晚中愈发响亮。 “千万不要太紧张,该怎么理就怎么理,跟平常一样。”李卫士长的话语虽然安慰着他,但周福明的心情依旧像乱麻一般复杂。他的内心充满了敬畏,同时也有一丝不真实感——他,一个普通的理发师,竟然要为这个国家的领袖亲自理发。 不久,毛主席走了出来,手里捧着一册《二十四史》,他的身影高大威严。 “毛主席,您好!”面对国家的领袖,周福明紧张得脸颊通红,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毛主席的回应却出乎意料的平易近人:“你就是给我理发的周师傅?” 周福明的回答带着谦逊与尊敬:“毛主席,您就叫我小周吧。”但毛主席坚持称呼他为“师傅”,这种称谓既是一种尊重,也是对他技艺的认可。 那是杭州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在紧张的气氛中,周福明感觉到汗水从额头滴落,他脱掉厚重的棉袄,只穿着衬衣继续工作,他必须随着毛主席看书的姿势调整理发的角度。 毛主席似乎感受到了周福明的紧张,放下了手中的《二十四史》,开始和周福明聊起家常。“你叫什么名字?”“周福明。”随着对话的进行,周福明的紧张情绪逐渐缓解。 他谈及自己的家庭,婚姻,甚至谈到了家乡的历史变迁,毛主席对周福明家乡的历史了如指掌,他的话语中流露出对历史和地理的深厚认识。 理发过程中,毛主席甚至主动配合周福明刮胡子。 当毛主席鼓起嘴巴时,周福明谨慎地提醒他:“您不用鼓嘴巴,就像平常一样放松就好。” 这次理发,虽然只用了不到20分钟,却成为了周福明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1960年4月,周福明随毛主席北上来到首都北京,并进入了中南海。 作为毛泽东主席的私人理发师,他在主席身边工作了许多年,共计理发超过1800次。 1967年,周福明的生命轨迹遭遇了一个小小的波折。 在连续两次的体检中,他的转氨酶指标异常,医生判断他可能患有肝炎。这个消息对于身处高压工作环境的周福明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组织决定,除了理发,其他服务工作不让我再做了。”周福明回忆这段经历时,言语中充满了失落和痛苦。 几天不见周福明的身影,毛主席开始询问他的情况。当周福明再次出现为主席理发时,毛主席风趣地对他说:“小周,他们不要你了吧?他们不要你,我要你。” 毛主席的这句话,触动了周福明的心弦,使他潸然泪下。 “可是……”周福明感到既感动又为难,毛主席的回答简单而深刻:“这样吧,你要有病接着看,我这里的事你也要管,好不好?” 几个月后,周福明的健康状况得到了证实——他并非患有肝炎。这个消息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安慰和释放。 在毛主席生命的最后阶段,周福明几乎寸步不离地陪伴在他的身边。 在这段艰难的时光里,周福明目睹了主席身体状况的起伏。然而,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毛主席依然保持着坚韧和乐观,精神一好就与人开玩笑,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1976年9月9日,是周福明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一天,这一天,毛泽东主席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在这个充满沉重和悲痛的日子里,周福明接到了一个特殊的通知——最后一次为主席理发,整理他的遗容。 对于周福明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对一段深厚情谊的最后致敬。 “当时我整个人都空了,眼泪好像都流不出来了。”周福明回忆说,这种失去亲近领袖和朋友的感觉,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