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人木心有一首小诗《从前慢》,说的是古代人生活节奏很慢,连时间都比现在长,事实上,古人虽然没有996、007的快节奏工作,但他们每天的作息时间非常紧凑,并不比现代人轻松,那么你知道古人每天的生活作息是怎样安排的吗?古人又有哪些节假日呢? 在没有电灯照明的夜晚,没有多少娱乐设施和娱乐活动,古人基本不过夜生活,很早就上床睡觉了,早睡意味着早起,古代的官员上班时间很早,基本上鸡叫就起床,这里的鸡叫是指具体的时刻。 古人不用现在的24小时计时法,而使用十二时看时间,十二时辰对应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第一个时辰叫“子时”,对应老鼠,是现在的23点到凌晨1点,这个时间正是老鼠出来活动的时候。 第二个时辰就是“丑时”,这个时辰对应牛,是牛马等牲畜吃野草的时间,子时还有另一个别称叫“鸡鸣”,不过“鸡鸣”并不特指丑时,早上很长一段时间都属于鸡鸣,可见古人每天都起得非常早。 古人起床后简单梳洗就要到单位,官员是卯时——早上5点到7点——上班,“卯时”又叫做“日出”。 据晋代的《高士传》记载,在三皇五帝的尧舜时期天下太平,一个八十岁的老头在路上唱歌,他说我每天日出就起床劳动,日入才回家休息,挖井水种粮食,自给自足,这里的“日入”就是“酉时”的别称,对应今天的17点到19点。 因为古代官员从家到单位路程较远,所以每天三四点起床也是常态,京城的官员要求更严格,还要参加皇帝的朝会,朝会一般在早上五六点钟举行,他们起床时间就更早了。 古代官员也有值班守夜制度,汉代官府规定,每天必须有至少一名官员值夜班,南北朝时期规定了轮流值班制度,唐代官员待遇改善一点,晚上可以回家和家人团聚,不用每天住在单位集体宿舍。 普通百姓的作息时间相对比较自由,没有官员那样严格的上下班打卡考勤制度,但为了生计,他们每天的时间也安排得满满当当。 古代农业社会一切以农桑为主,农民耕种田地的时间分为农闲和农忙,农忙时非常辛苦,累的脚不沾地,一整个白天都在田地里度过,而农闲时间基本都在入冬之后,主要集中于每年的十一月到次年二月,这个时间他们才可以放松一下。 据《白虎通》记载,两汉时期民间在农闲时节会举行饮酒礼,恢复在农忙时节忽略了的长幼有序等礼法制度,推动乡村的精神文化建设,行礼的时候按照父子兄弟长幼有序的规范互相劝酒,同时还会举行相关的祭祀祖先的活动。 商人的活动时间就比前两者更加宽松,唐代的城市规划中设置了专门的商业市场“市”,按照管理规定中午统一开张,以击鼓两百下为号令,日落的时候散场,大概在晚上7点左右。 宋代的商业繁荣,国家取消了宵禁制度,于是产生了夜市,商人的经营时间从晚上可以延续到第二天凌晨。 另一个工种——民间的各种手工艺人,他们的作息时间比较松散,唐代规定每年的三月和七月叫做“长功”,十月到次年一月叫“短功”,不同时间的工作长短不同。 说完了工作,你可能要问,古人一年生活这么忙碌紧张,他们的节假日多吗?其实我们现在很多的法定节假日正是从古人那里继承而来,他们也有很多自己的假期。 古人最早的假期源于祭祀,先秦时期春天的祈农祭和秋天的丰收祭,所有官府都会放假,节假日的另一个来源和个人卫生有关。 古代很多时期,官员都必须留宿在单位,这段时间他们不能回家也没有机会洗澡洗头,所以专门设置了一个假期让他们回家处理个人卫生,《汉律》规定,官员上五天班可以休假一天,这种休假制度叫“休沐”。 不过古人也实行AB岗,并非现在周末统一休假,而是轮班制度,据《汉书》记载,霍光休假的时候,他的B岗上官桀就只能守在岗位上。 除此之外,古人还有各种类型的休假,如田假,就是在农忙时候专门让你回家帮忙种田,一般是学生才能享受这个“假期”,还有婚假、丧假、病假等,和现在通行的请休假制度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