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周总理担心勃列日涅夫用核武器,毛主席笑问:你有没有读过明史? 1964年10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被迫下台,勃列日涅夫接替他成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掌握苏联最高权力,不久后,勃列日涅夫又接替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和苏联武装力量最高司令官职务。 勃列日涅夫结束了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斯大林的形象,改正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过度批评,同时他大力加强苏联的军事力量建设,使苏联的核武器储备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然而,勃列日涅夫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极其专断,他提出社会主义国家主权有限论,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服从苏联的领导,甚至还提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试图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内推行个人崇拜。 1969年3月和8月,在勃列日涅夫的命令下,苏联军队两次侵犯中国边境,先后侵占中国珍宝岛和铁列克提地区。 毛主席坚决抵抗,勃列日涅夫无法得逞,此后勃列日涅夫主持召开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商讨是否对中国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会上,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甚至要求“用几百万吨级当量的核武器,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一次一劳永逸的打击”。 8月20日,勃列日涅夫授意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向美国总统尼克松或国务卿基辛格就对中国实施核打击征求意见,8月21日,基辛格来到白宫,向尼克松转达了这个消息。 听完基辛格的转述,尼克松随后与高级官员商讨对策,大家一致认为,如果苏联对中国实施核打击,中国必然会进行全面报复,这将直接威胁25万驻亚洲美军的安全,听取意见后,尼克松说:“我们能够毁灭世界,但是他们也敢于毁灭世界。” 最终,美国决定口头上表示反对,但不轻易参与对勃列日涅夫的制裁,尼克松还要求通过一家不太引人注意的报社,将苏联的计划泄露给中国,基辛格担心中国领导人可能会忽视这个消息,但尼克松认为,美国已经尽到了应尽的义务。 8月28日,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华盛顿明星报》刊出题为《苏联欲对红色中国做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的文章,详细披露了苏联的核打击计划。 周总理看到报道后,立即拿着报纸来到中南海游泳池,准备向毛主席请示对策,然而他却看到毛主席正悠然自得地游泳,丝毫没有紧张的样子。 毛主席换上浴衣后,让周总理坐下说话,他平静地说,自己已经看过四位老帅的紧急报告,知道苏联要打核大战,但他一点也不害怕,然后他问周总理是否读过《明史》,提到明太祖的谋士朱升凭借九字国策助明朝定江山,毛主席又说,他也有九个字可以对付核大战,那就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周总理立即明白了毛主席的用意。 两人讨论后,考虑到将于不久后的国庆20周年庆典,毛主席仍计划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群众,周总理担心毛主席的安全,但毛主席说,即使核弹真的来了,他也想看看它的威力有多大,为化解周总理的顾虑,毛主席提议,可以在合适的时间试爆两枚原子弹,“吓唬吓唬”苏联。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中国于9月29日国庆节前两天,在内蒙古和东北的两座核试验基地上,先后成功试爆两枚原子弹,中国这次核试验的消息迅速传到苏联和美国的耳中,两国领导人都在疑虑中度过了中国国庆节当天。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纪念日,毛主席按计划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群众并发表讲话,不久后,他对外宣称,如果苏联对中国实行核打击,中国将在苏联发射核武器前,先向美国本土发射所有的核武器。 这番言论震慑住了美国,迫使其不再持中立态度,转为谴责苏联的计划,同时,由于长期重工业发展造成的产业结构失衡,苏联国内也出现了广泛的反战声浪,在各方压力下,勃列日涅夫最终放弃了核打击中国的计划,并主动提出就中苏国界问题与中国重新谈判。 通过这次危机,毛主席和其他中国领导人成功化解了来自苏联的核威胁,保卫了国家安全,同时,也应看到,没有科学家艰苦卓绝的工作,中国就是一张白纸,根本谈不上在谈判桌上与超级大国抗衡。危机过后,中国人民更加团结,共同走过这场危机,也为今日国家的繁荣富强打下坚实基础。 (信源:新浪军事-珍宝岛冲突:苏联因何放弃对中国实施核打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