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近视眼镜被发明之前,古人是如何处理近视问题的呢? 走在大街上,一眼望去不少人都

近视眼镜被发明之前,古人是如何处理近视问题的呢? 走在大街上,一眼望去不少人都带着一副近视眼镜,据统计,中国目前已有4亿人患上了近视,其中青少年就有2.7亿之多;近视问题已经成为世界三大疾病之一。 近视眼在中国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历史问题,古代就有很多饱受近视之苦的人群,那么在没有近视眼镜的时代,古人用什么方法治疗呢?古人有治愈近视的良方吗? 近视眼从来就不是一个秘而不宣的病症,相反,很多文人会把它写进自己的文章和诗歌中,这就让我们看到许多可笑又心酸的故事,《清稗类钞》就用一句话概括了古人近视的现状“国人之目多近视,文儒尤多”。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就是其中之一,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说,欧阳修是个高度近视眼,根本没办法自己看书,只能叫人读给他听。   同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也不能幸免于难,他有篇流传千古的文章《祭十二郎文》,写这篇文章时韩愈不过四十来岁,他却说自己的眼睛已经看不清东西了,牙齿也开始松动掉落。 白居易在《眼病二首》中形容近视眼的感觉:就像天上飘着密密麻麻的小雪片,所有的东西上都罩着一层厚厚的纱,即使天气非常晴朗的时候都像雾里看花一样,还时常眼冒金星。 而明朝时期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也有类似的经历,据说这个人很好色,在街上看见疑似漂亮的姑娘,就会掏出眼镜片偷偷观察。   明代的一个文人还因为近视闹过大笑话,朋友站在旁边他看不清楚,还问人家叫什么名字。为了看清楚墙上的壁画必须凑得很近,结果连鼻子都磨破了,看书时为了调节光线去吹灯,由于近视没法判断远近,嘴巴直接凑到火上,连嘴皮都被烧破了。 古人近视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用眼过度,二是光线昏暗,我们知道古人读书很用功非常卷,那究竟有多卷呢? 明代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说自己年轻时没钱买书,只能去藏书人家借书抄来看。因为借书有时限,所以他只能夜以继日地抄,天气很冷的时候连砚台里的墨都结冰了,手指头冻得僵硬他也不能停笔。   古人的书和笔同现在不一样,古人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竹简和纸,这些都不是普通人家可以大量购买的了,所以为了抄书和写文章,必须把字写得非常小。古代有一种蝇头小楷,大小和现在的印刷字体差不多,我们结合古人的照明工具来看,长期阅读和抄写这些字是非常损耗眼睛的。 而当时的蜡烛和油灯都奢侈品,不然怎么会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故事呢?据说即使商业发达的北宋时期,一条蜡烛最贵的要卖400文,便宜的也要150文,而当时的400文的购买力足可以买几百斤粮食了。   可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有矫正视力作用的水晶片,先秦时期的考古中就发现过放大镜片,《墨子》一书中也研究过小孔成像的原理,东汉初年还发明了有五倍放大功能的水晶石片。 在上世纪的考古发现中,从山西岐山县的周初遗址中就出土过一批甲骨文,这些甲骨文字像米粒一样大小,据研究称,当时的人看这些文字时就会配合放大镜来看。 宋代《洞天清录》中记载当时的人会用“叆叇”来看书,这个“叆叇”就是就有眼镜的功能。书中说年纪大的人看不清细小的东西,用这种镜片放在眼睛前看东西就很清楚了。   明朝时期正式形制的眼镜开始出现,不过当时的镜片大多是由水晶、黄玉等天然材料磨制而成,没有可以任意调节度数的玻璃镜片。 宋代的苏轼作为老近视眼患者,为了缓解近视问题,他自己研发出一种枸杞菊花茶,有事没事就泡来喝,据说对缓解眼睛疲劳效果不错。 白居易的医生给他开了药决明丸,还叮嘱他要戒酒,为了治疗近视,一向嗜酒如命的白居易也不得不忍痛割爱谨遵医嘱,他说自己“医师尽劝先停酒…盒中虚捻决明丸”。 古人治疗近视还会用到针灸,明代有本医书叫《针灸大成》就收录了很多针灸治疗眼疾的方法。 古人认为近视眼和身体的阳气缺乏有关,还专门发明了放松眼睛的眼保健操,他们认为在读书时摇晃头脑可以预防颈椎和眼部问题。#用世界的目光重读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