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刘思齐在朝鲜为毛岸英扫墓时留下的一张照片,当时毛岸英已经牺牲九年了。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的战火再次燃起,标志着朝鲜战争的爆发。 这场战争是朝鲜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场跨国界的冲突中,中国扮演了关键角色。应朝鲜的请求,中国政府决定派遣志愿军前往朝鲜,参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 在志愿军奔赴前线的前夕,毛岸英也作为一名志愿者加入了这支队伍。他随着指挥官彭德怀乘坐飞机前往沈阳,准备随后前往朝鲜。 在前往朝鲜前线的前夕,毛岸英特意去医院看望了他的妻子刘思齐。 刘思齐那时躺在北京医院的病床上,因为一次阑尾手术而住院。她并不知道毛岸英即将投身于何等艰险的战斗,在她的心中,岸英只是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出差。 那个傍晚,毛岸英匆匆来到医院,他的脸上带着坚定却又难掩的忧虑。 他坐在刘思齐的床边,语气温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迫,岸英叮嘱思齐,要他照顾好自己的父亲和弟弟岸青,这些话语,简单却充满了深意。 看着丈夫毛岸英那日渐远去的背影,刘思齐怎么也不会想到,此次竟是他们最后的相见。 在朝鲜战争的激烈战场上,毛岸英不幸牺牲,当时他只有28岁,且自从被派往朝鲜战场,时间尚未满一个月。 这一消息在当时被严格保密,遵循着毛泽东的指示,周围的人士都没有向刘思齐透露这一噩耗。毛泽东出于对她的保护,以及考虑到她的年轻和天真,决定不立即告知这一悲剧性的消息。 直到三年后的某一天,真相终于揭晓。 面对如此巨大的悲痛,刘思齐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她在毛泽东面前失声痛哭,悲伤的泪水湿润了他的衣襟。 当她在得知丈夫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的牺牲后,悲痛与失落成为她日常生活中无法逃避的阴影。为了帮助刘思齐从这深重的悲痛中走出来,毛泽东决定为她改换环境,让她前往苏联留学,在学习和新环境中,她逐渐找到了重新开始的力量。 内心的伤痕并非那么容易愈合,1958年的冬天,毛泽东再次开导她,希望她能够放下过去,继续自己的人生旅程。 他对刘思齐说:“思齐,你还年轻,前途还远得很,你不能就这样过一辈子。我知道你对岸英感情很深。但望门守节,从一而终,这都是封建的东西,岸英不会赞成,爸爸也不会赞成。” 毛泽东的话语虽然充满了理解和关怀,但对于刘思齐来说,这样的安慰在她巨大的悲痛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她的心仍然被深深的痛苦所困扰,无法轻易接受这样的现实,刘思齐继续哭泣,她的泪水流露出无尽的伤心和不舍。 在她看来,由于未能亲眼见到毛岸英的最后一面,也未能为他扫墓祭奠,她感觉自己没有完全履行作为妻子的责任。因此,她决定通过妹妹邵华向毛泽东传达一个请求。 邵华转达了刘思齐的心声:“姐姐说,岸英哥哥离开这么多年,她既没能见到他生前的最后一面,她感到非常的遗憾。姐姐觉得自己还没能完成作为妻子的最后一项职责——给丈夫扫墓。她希望能前往朝鲜,为岸英哥哥扫墓祭奠。在没有完成这一仪式之前,她是不会考虑改嫁的。” 在刘思齐表达了前往朝鲜为毛岸英扫墓的强烈愿望后,毛泽东再次展现了他的理解和支持。他不仅同意了刘思齐的请求,还决定让邵华陪同她一起前往,在毛泽东的特别安排下进行的,他们收到了出国置装费。 1959年的春节过后,在毛泽东办公室秘书沈同的陪同下,她们从北京出发,乘火车经过了长长的路途,最终抵达了丹东,鸭绿江边的寒风凛冽中,刘思齐踏上了朝鲜的土地。 踏上朝鲜的土地,她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抵达朝鲜后,他们的第一站是中国驻朝鲜大使馆。 毛岸英最初被临时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大榆洞山上。 在1955年秋季,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竣工,毛岸英的遗体被迁移到了这个新建的陵园。 在那个特殊的日子,刘思齐决定前往桧仓郡,这是一个需要整整一天时间来回的旅程。 在中国大使馆的安排下,她乘坐专车直达桧仓郡,终于在长时间的分离后“见到”了她深爱的丈夫。 当她站在毛岸英的墓碑前,情感的洪流终于决堤,只一声“岸英”,便泪流满面。 她跪倒在墓碑前,双手抚摸着碑身,悲痛万分地痛哭:“岸英啊,我终于来看你了,也代表父亲来看你了。这么多年了,我才能来这里,来得太晚了……”她长时间地跪在墓前,无法自已。 她的哭诉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都被她的情感所感染,纷纷流下同情的泪水,最终,人们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她扶起来。 临别之际,刘松林在墓碑前的泥土上捧起一些土壤,小心翼翼地放入手帕之中。 她深情地看着墓碑,缓缓说道:“岸英,我还会再来看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