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曹操有首《短歌行》,说自己不开心的时候就会用“杜康”来解忧,这个杜康是何方神圣,

曹操有首《短歌行》,说自己不开心的时候就会用“杜康”来解忧,这个杜康是何方神圣,可以解除人心中的烦恼忧愁呢?这就不得不提中国的酒文化了。 中国酒的历史非常悠久,古人擅长酿酒也爱喝酒,据说还能千杯不醉,这是真的吗?古人酒的度数究是多少呢?   杜康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被称为中国酿酒的老祖宗,据说就是他发明了酿酒技术,才产生了后世繁盛昌明、源远流长的酒文化。 杜康有着非常传奇的身世,有一种说法他是王族的后裔,是夏王启的孙子,杜康原名少康,遭遇国家动乱被迫出逃,隐姓埋名以“杜康”的身份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最后一举夺回的王位。 据说在领兵作战时,杜康做了个怪梦,一个白胡子老头告诉他有一口灵泉,只要把高粱米撒进去,然后等三个人过来各取一滴血,这口井里的水就会变成“神水”。   杜康醒来将信将疑但还是照做,果然闻到泉水中发出浓烈奇特的香气,他抑制不住好奇心喝下一杯后觉得通体舒畅飘飘欲仙,于是将这种泉水分送给军队的士兵饮用,因此士气大振。 另一个传说可能更接近历史真相,这个故事中的杜康是大禹的臣子,因为协助大禹治水立下大功,于是被任命为后勤管理人员,专门负责国家的粮食。 杜康为了延长粮食的保质期,就把它们储存到桑树的树洞中,不幸的是有段时间天气潮湿闷热,等他再到树洞检查时却发现粮食已经变质,而且里面流出了散发着独特气味的液体,周围还躺着许多昏迷醉倒的动物。   杜康好奇之下尝了一口却觉得美味无比,于是将这些液体进献给大禹,从此中国历史上就有了“酒”的身影。 据考证,杜康发明的这种原始酒用的是粘性较大的高粱米贮藏到桑树树洞中发酵而成,因为不明白其中原理、技术有限,这种粮食酒的纯度非常低,即使喝上好几坛也不会醉人。 到了商周时期,酒的地位不断提升,许多重要场合和祭祀典礼上都要用到它,据《史记》记载,著名的暴君商纣王穷奢极欲,打造了“酒池肉林”供自己取乐。   他专门命人开挖了人工湖,里面的湖水不是普通的水,而是大量的美酒,他还在湖边的树上挂满肉条,一眼望去像树林一样壮观,可见在遥远的殷商时期,贵族和国王就非常喜欢饮酒。 到了周朝,周公姬旦制定了一个《酒诏》,对饮酒作了严格的规定,类似于现在的禁酒令。 先秦时期的酿酒技术都比较原始,主要用霉变的谷物和谷芽来做发酵酒曲,据说这样发酵出的酒带着淡淡的甜味,古人将它称为“醴”“甘醴”,还将清澈的泉水叫做“醴泉”,表示这个泉水味道甘甜,像醴一样美味。   隋朝时期,杨坚统一全国后,因为咸阳的一处古井水质清澈略带甜味,就把这个地方命名为醴泉县。 到了汉代,各种酿酒的作坊大量出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中就有酒的身影。据说二人私奔后没有经济来源,卓文君在现在的成都邛崃开了一家酒铺抛头露面做起了老板娘,直到现在邛崃地区都流传着这个故事,邛崃的浓香酒也非常出名。 到了三国两晋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专门记录了酿酒的各种技术、详细工艺和流程等。这时的酿酒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仍然是度数较低的粮食酒,只是改善了酿酒粮食的品类,提高了出酒率。   唐代的酒文化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的宵禁制度也逐渐解除,三五酒友成群结队到当时的商业街通宵喝酒,还兴起了行酒令的热潮。 唐代的酒主要是米酒和果酒,比如当时流行的葡萄美酒,这些酒的度数同样不高,号称“酒仙”的李太白喝的也是这种酒,虽然夸下海口千杯不醉,实则这种低度酒本身并不醉人,喝多了只是加重膀胱的负担。 宋元时期民间的酿酒技术才得到实质性的飞跃,元代发明了蒸馏器,这时就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烧酒”,即蒸馏酒,但技术不成熟,制作出中高度酒还要看运气,市面上还是以低度黄酒、米酒等为主。   作为低度酒的代表,米酒的度数大概在3~10度之间浮动,酒精含量非常低;而以葡萄酒为代表的各种果酒的度数也差不多,在5~15度左右, 中国古代酒杯的造型非常多,但和西方的大肚啤酒杯不同,中国人含蓄的性格喜欢浅斟慢酌,通常酒器的容量都不大,除了民间绿林好汉那种大碗喝酒外,一般酒杯容量和现在的小型白酒杯差不多,所以喝上“千杯”不醉也是可以理解的。 李白自称“日日须倾三百杯”,喝的可能就是米酒或其他低度的调制酒。而三碗不过岗的武松实际情况也差不多,当时高度酒价格昂贵,山野小店根本卖不起。#用世界的目光重读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