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在普通人的观念中,皇帝锦衣玉食肯定顿顿吃大餐,山珍海味、满汉全席上百道的美味想吃

在普通人的观念中,皇帝锦衣玉食肯定顿顿吃大餐,山珍海味、满汉全席上百道的美味想吃就吃,但你是否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代很多皇帝都不胖,甚至一些皇帝还非常消瘦,这是什么原因呢?古代皇帝竟然常常吃不饱,溥仪还偷吃过厨房的冷馒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从史料和影视剧中可以看出,古代皇帝餐桌上的菜品非常丰富,皇宫中有最顶级的菜肴和厨师,皇帝可以说是全国最幸福的美食家。 不过饮食文化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远古时期的皇帝吃得就很简单,还常常吃不饱,据《中国风俗史》记载,远古时期的君王和首领还在茹毛饮血,直到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发现了火的用法,才开始制作各种食物。   先秦时期的饮食礼仪已经比较完备了,从菜品到座次都有严格规定。周代发明了象征身份的食具兼礼器“青铜鼎”,规定国君用九鼎,公卿大夫用七鼎,一般的贵族“士”只能用一鼎。 甚至连吃什么都不能随心所欲,天子享受太牢,就是猪牛羊都能吃,诸侯只能吃牛肉,公卿吃羊肉,大夫吃猪肉,士只能吃烤鱼,而普通百姓连荤腥都不能沾,只能吃素菜。 周代宫廷厨房分工明确,不仅有专门负责采购食材的部门,还有专门宰杀、烹饪的机构,这些机构分为6个大类22个执行部门,人数最多达到了上千人。 《周礼》规定了天子食“六谷”“六牲”,饮用“六清”,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是这种贵族饮食习惯的反映。   汉朝时期规定皇帝的饮食必须“有八珍之味”,一定要吃到天下最美味的珍馐佳肴。唐代最奢侈的皇家宴席叫“烧尾宴”,一场宴会有50多种菜品,包括熊、鹿、果子狸、鳖等水陆空各种动物的肉类。 到了清代,这种皇家饮食礼仪达到顶峰,御膳中的皇家宴就有40道菜品,皇后的宴席32道菜,嫔妃15道,依次递减。   清代御膳的菜肴主要是满族菜和山东菜,吃满人的传统食物很正常,随着满清入关后一切衣食住行的习俗都逐渐汉化,山东地区的汉族饮食习惯也逐渐影响了紫禁城。 后宫负责做菜的厨师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层层考核后才有资格给皇帝做菜的,不过满族的厨师大多是子承父业,父亲在宫中作御厨退休后,这个职位就可以传给儿子。 努尔哈赤曾经有一个非常信赖的御厨,这个厨师做菜技术好而且善于创新,他在萨尔浒战役中随侍努尔哈赤左右,看到炊事班将羊肉炖烂给伤员吃,羊骨还带着很多肉就剩下丢掉,他觉得非常可惜。 于是将羊骨头剁细,先用卤汁煮入味,然后在锅中放入葱段和辣椒爆炒,这道创新菜很得努尔哈赤喜欢,于是命名为“葱香羊排”。   通过上文我们知道,古代皇帝的膳食是非常丰盛且美味的,那为什么他们还吃不饱甚至饿肚子呢?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就详细记录了这个事情。 溥仪很小的时候就被隆裕太后抱进宫中抚养,一次溥仪吃栗子吃撑了,隆裕太后立刻下令皇帝每天只能吃少量的稀饭和软烂的食物,这导致正在长身体的溥仪每天都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有一次他陪同太后钓鱼,饿极了眼直接把用来钓鱼的碎馒头吃掉了,太后过寿时王公贵族进献了许多贡品,其中就有很多美食和点心,溥仪打开食盒就大快朵颐起来。 隆裕太后为了惩罚“暴饮暴食”的溥仪,就命令太监将他抱起来使劲往地上蹲,结果不仅让溥仪患上了严重的胃病,还给他造成了终身的心理阴影。 这些严格的规定背后的有一个指导思想,当时的人认为孩子只能吃七八分饱,吃多了伤胃伤身。清代皇宫就严格规定,乳母和太监照顾皇帝不能让他吃太饱,更不能太胖。 所以后宫尊贵的王子皇孙们都是饿大的,光绪皇帝很惨,从小生就跟在慈禧身边不受待见,小太监也欺负他。   当时光绪年纪小,吃饭时够不到远处的菜,所以每次只夹面前的,小太监就偷懒不给他转菜,每次就摆他面前的几盘,其他菜根本不摆出来。御膳房更过分,这些没动的菜肴他们就每次原封不动的再端回去,所以光绪有时还会吃到变质发臭的过夜菜。 除了被动节食外,一些皇帝也会主动减少饮食,乾隆皇帝为了养生,晚年就特别喜欢清淡的淮扬菜,有的皇帝更离谱,为了修道成仙自己不吃五谷杂粮,把这叫“辟谷”,每天就靠少量的稀粥和丹药维持生命。#用世界的目光重读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