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没有牙刷和牙膏,那古人是如何维护口腔卫生的呢?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饭后要记得刷牙,但直到问题出现我们才能认识到它的严重性,据统计全球现在约有42%的人正在饱受口腔疾病困扰,目前主要的几大口腔问题包括牙龈炎、牙周炎、氟斑牙、龋齿等。 古人常说人吃五谷杂粮就会生百病,而口腔问题也是困扰古人多年的顽疾,那么在没有牙刷和牙膏的时代,古人如何维护口腔卫生呢? 2008年在湖北丹江口市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批人类骨骼,最早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通过对这些骨骼鉴定发现,他们普遍患有口腔疾病,其中龋齿、牙周病、氟斑牙的概率最高。 三国时的曹丕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牙病患者,据《太平御览》记载,曹丕非常喜欢吃糖,甚至已经达到病态的地步,据说曹丕和文人士子们相聚谈论文章时,非常喜欢吃很甜的水果,他还和刘勋等人用甘蔗作为刀剑比武。 曹丕继位后,孙权还向他进贡过很甜的大橘子,荔枝、龙眼等甜度极高的南方水果也经常出现在曹丕的餐桌上,他还喜欢吃西域的“甘酪”和葡萄干,对葡萄酒也是赞不绝口,后世根据种种迹象推测,曹丕不仅有严重的牙病,还出现了糖尿病的症状,最后英年早逝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在1955年对明定陵的发掘中,考古学家发现万历皇帝和孝靖皇后都患有严重的口腔疾病,万历不仅牙列缺损,还有龋齿和牙周问题,孝靖皇后的牙周病也很严重。 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说自己四十多岁就开始掉牙齿,基本上每年都会掉至少一颗,是“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馀存皆动摇,尽落应始止。”不过几年可能就要掉光了。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龋齿问题,《说文解字》中解释“龋”是牙蠹也,“蠹”就是蛀虫,古人认为龋齿就是牙齿里长了蛀虫。 1984年成都在一次市政建设时,从指挥街地下发掘出了一批唐宋时期的陶器碎片和一些骨制品,经过研究发现这些骨棒就是当时的牙刷,在骨棒头部发现了6对共计12个小孔,孔洞上有蛋白质残留,据推测应该是作为刷毛的某种动物毛发。 古人其实非常重视牙齿问题,还把牙齿整齐度作为衡量外貌妍媸的标准之一,《诗经》中赞美女子美丽就说她“齿如瓠犀”,牙齿像葫芦籽一样又白又整齐。而“龃龉”的牙齿则非常丑陋,这个龃龉就是牙齿不整齐,俗称地包天。 除了骨制牙刷,古人还就地取材发明了很多天然的刷牙工具,《新修本草》中就提到杨柳枝可以用来刷牙,古人将杨柳枝在清水中泡开,分离出它根茎中的纤维,用这种纤维代替毛刷漱口;这就叫“晨嚼齿木”。 和牙刷配套的当然就是牙膏了,据说苏轼就使用过一种特制的“牙膏”,用青盐、沉香等制作成牙粉,然后加入蜂蜜调制成膏状,这样就可以用来漱口了。 古人的牙粉成分繁多,有的用墨鱼骨为主要材料,有的会用田七的叶子。 在《史记》中有则故事,当时齐国的大夫得了牙病,扁鹊通过针灸扎他的大阳明脉,还给他配制了苦参汤,这样治疗了大概五六天就痊愈了。 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匾要略》中记载了一种治疗方法,小孩子长了蛀牙,可以用雄黄等材料来治疗,这是我国最早关于砷剂治疗牙病的记录。 古人很早就知道食物残渣会诱发牙齿问题,扁鹊说“食而不漱”是牙齿健康的大忌。《礼记》中就说当时的人早上起床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用盐水漱口,《普济方》中说牙齿是骨头最末端,由骨髓滋养,每天要清理洗漱干净,“涤除腐气”,才可以让牙齿坚固。 此外古人还有很多“漱口水”,如白酒、食用醋、茶水等,唐代的《外台秘要》中记载古人还会用升麻来擦拭牙齿,防止龋齿和杀菌,《圣济总录》就收录了20余种“揩齿”的药方,类似现在的口腔清洁剂。 《红楼梦》中林黛玉刚进贾府时不熟悉规矩,看见贾府的人吃饭后会用茶水漱口,自己也有样学样跟着做。漱口之后就是正式饮茶,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积食促进消化。 葛洪的《抱朴子》中记载了另一种保护牙齿的方法,就是叩齿,据说这样可以让牙齿更加牢固。 #用世界的目光重读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