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古代皇帝为什么都短命?皇上生活条件那么好,为何大多都活不长?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

古代皇帝为什么都短命?皇上生活条件那么好,为何大多都活不长?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古代达官显贵,特别是九五至尊的帝王一定是锦衣玉食一呼百诺,生活条件特别优越;生病了还有最好的名医圣手治病调理,肯定比普通人健康长寿。 但是你知道吗,古代皇帝其实大多短命,做皇帝是一个非常高危的职业,远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光鲜亮丽,背后都是辛酸泪。 现代医学常常警示我们,长期高强度工作容易导致亚健康,极易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猝死。现代上班族抱怨企业苛刻的上下班时间,其实古代皇帝更惨,打工人还可以辞职跳槽,皇帝却不能随便撂挑子。 清代皇帝的上班时刻表是这样的:5点起床给太后请安,6点用早膳,7点到9点上朝听政,下朝后在御书房继续批阅奏折。下午2点午膳,之后听取朝臣单独汇报商议重大事项,然后继续批奏折。 那么皇帝一天要看多少奏折呢?据统计,一天要看几十上百封奏折大概一到两万字,而且文官大臣特别喜欢引经据典掉书袋,皇帝必须从许多有用的废话中提炼出关键信息。 为了表示勤于政事,每篇奏折都要有标注和批复,多的几十上百字。雍正时期有臣子办事踢皮球互相推诿,有人写了检举信,雍正就批复了一大段文字,那句“朕就是这样汉子”的网红金句就出自这里。 有时也能从皇帝的批复中看出他的厌工情绪,康熙时期有个大臣叫王鸿绪,他找到了几卷书要献给皇帝,有趣的是他每次只献一本,同时还会附上长长的奏折,康熙开始还会敷衍回复一句“知道了”,直到第六卷时康熙直接冒火已读不回了。 看过《甄嬛传》的人应该记得一个场景,皇帝和皇后一起用膳时觉得鸭子汤味道不错,想要多喝几碗,皇后就劝他“食不过三”,还搬出老祖宗规矩来了场思想政治教育,皇帝立马就没了胃口。   这点比较写实,古代皇帝面对满桌的山珍海味却不能由着自己的口味吃喝,旁边侍奉的宫人太监一旦看到皇帝夹了哪盘菜,就会立刻换一盘新的过来。 打工人辛苦一天还能够点个外卖犒劳自己,皇帝看了一天奏折心力俱疲,连喜欢的菜都不能多吃一口。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就说过,小时候在宫里这不能吃那不能动,半夜饿醒了只能跑到御膳房偷吃冷馒头。 古代人有个养生观念,吃饭只能吃七八分饱,这话就得辩证看待,对于大剂量的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来说,吃饱喝足才能快速补充能量。 《红楼梦》里有一回伺候贾宝玉的丫鬟晴雯感冒了,除了喝药她用的方法就是净饿,还说大观园里无论主子奴才都用这种方法养病,穷人的吃不饱是被迫,富人却要用饿肚子来养生。 溥仪就说,当时王府里养孩子都不让他们吃饱,“以净饿为主”,他活到十几岁还不知道酱肘子是什么味,另一个孩子还饿得找他要剩饭吃。这些皇帝身边还有专门负责控制食量的太监,想想就倒胃口。 韩磊有首歌叫《向天再借五百年》,实实在在唱出了古代帝王想长生不老的心声,可是生老病死本就是自然规律,皇帝们却觉得自己作为天之骄子是可以打破这个魔咒的。 所以从秦始皇派人出海找仙山,到汉武帝修建承露台收集仙露,无论是雄才伟略的一代明君,还是荒淫无道的昏君,都在寻寻觅觅长生不老的法子。   汉武帝找到方士李少君,李少君就用丹砂给他炼制仙丹,还让他去东海寻找子虚乌有的神仙安期生,李少君的这种重金属超标的仙丹长期服用就会造成慢性中毒,不能延年益寿反倒成了催命符。 东晋皇帝司马丕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极端迷信道教,修炼“辟谷”的秘术,几乎连五谷都不吃,每天就靠道士的“长生药”续命,二十五岁就去世了。   著名的木工皇帝朱由校也是间接死于丹药。据宦官刘若愚在《酌中志》记载,明熹宗因为一次乘船游玩意外落水落下病根,于是长期服用大臣进贡的仙露,后来全身浮肿病情加重死了。 唐代的穆宗皇帝也是死于丹药,穆宗继位后贪图享乐无心治国,整日沉迷于修炼丹药,最后暴毙而亡,儿子唐武宗也学会了这个癖好,吃完之后性情大变喜怒无常,道士却骗他说是成仙之前的“换骨”,最后武宗病情加重,三十三岁就死了。#用世界的目光重读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