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速运的创始人王卫,从来都不抽烟喝酒,而且还沉默寡言,甚至曾经做过清洁工。可任谁都没想到的是,就这样老实沉默人,却凭借自己毒辣的眼光建立了快递王国。 王卫出生于1970年10月,祖籍上海,7岁时全家迁居香港,初入社会的王卫先后从事过搬运工、清洁工和服务员等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香港工厂大量转移到内地,珠三角和香港之间的货运业务量激增,时年22岁的王卫眼光独到,意识到这其中存在巨大商机。 经过东拼西凑,加上自己的积蓄,他总共筹集到10万港元,带着6个与他一起做小工的朋友,在顺德注册了港资公司"顺丰速运",主攻顺德至香港的货运配送业务。 成立之初,公司的运作极为简陋,只有一间几十平米的小屋作为香港总部,王卫作为老板,亲自冲在第一线,开着摩托车跑城市送货。 当时公司员工只有他们7人,接电话、下单、接件、卸货、搬货、发件,什么活儿都要干,工作时间长达15小时。 正是靠着团队成员们的勤劳和拼搏,顺丰的生意开始红火起来,营业额一年比一年高。但王卫并不满足于此,他要做行业第一。当时竞争对手众多,同质化严重,如何立足扩大经营规模成为一大难题。 经过反复思量,王卫大胆采取低价策略,别人收70港元一单,他只收40港元,价格优势立竿见影,赢得了大批客户的青睐。 短短几年,顺丰几乎垄断了所有通港快件,跻身行业龙头地位,从无到有,从一穷二白到统治珠三角,王卫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奋,杀出了一条血路。 通港快递业务的成功为顺丰赢得了一些初步发展,王卫趁热打铁,不断向全国辐射,公司采取快速复制的加盟制模式,在短短6年间就从顺德一步步走向全国各地,网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多。 然而,王卫也因此面临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苦恼,加盟商层出不穷的问题令顺丰陷入管理困境。 1999年,王卫接到一个投诉电话,称有加盟商私自夹带私货赚外快,紧接着更多不堪入耳的负面消息传来,有人监守自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一旦出事更是棘手,王卫得亲自为分公司的过错买单。 王卫明白,决不能放任这种野蛮生长的问题继续发展下去,为了加强对企业的管控,他暗下决心,要对这些加盟商进行"削藩"。 九次抵押资产,花费了4年时间,王卫终于把所有的加盟分店统统收拢到顺丰集团麾下,公司的治理结构得到优化,从"加盟制"转向"直营制",全面的转型让顺丰牢牢掌控了所有网点的主导权和决策权,执行力和服务质量水涨船高。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顺丰面临着更多挑战,前有京东、阿里等巨头虎视眈眈,后有"四通一达"紧追不舍,为了在行业竞争中取胜,王卫开始研究电商行业的供应链特点和价格走势,并对照顺丰现有的资源优势,思索如何为客户创造更多附加值,提高客户满意度。 经过深思熟虑,王卫明确了顺丰的战略定位:公司将专注服务中高端市场,坚持以商务件为主,实施差异化经营。 为此,他再次对顺丰进行了改革,对一线员工的服务水平提出严格要求,履行"限时送达"的服务承诺,打造独一无二的标准作业流程,比如在任何地方,1小时内必须上门取件,全国36小时必须送达,王卫要重树整个物流行业的服务形象。 得益于中国经济整体升级,尤其是电商领域的高速发展,王卫的这些举措最终卓有成效,2003年因非典疫情肆虐,经济遭受重创,但反而令快递业获得爆发式增长。 当时的王卫大手笔投资,与扬子江快运签下了包机5架的协议。要知道当时国内快递公司都是靠陆路运输,运费不便宜、效率也一般,而顺丰将业务直接扩展到航空领域,前所未有的做法令行业内哗然。,但正是这种大胆投入,加快了顺丰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巩固了企业在行业内的领导地位。 2017年,顺丰控股借壳上市,顺利登陆深交所,当天上午,公司总市值一度超过2310亿元,超越万科和美的,成为深圳第一大市值公司,同时王卫的个人财富也一飞冲天,身价突破1500亿元,成为民营快递业的首富。 上市当天,穿着简朴工装的王卫难掩喜悦,他大手笔拿出10余亿元现金,分发给公司员工,单个红包金额高达1万元。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工人,到万亿身家的富豪,王卫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和挫折,他的成功可谓来之不易。 正是因为吃尽了苦头,所以他格外重视员工利益,视公司员工如己出,有快递小哥被打的事发生,他在朋友圈愤怒发声,宣布一定要为员工伸张正义;看到员工在雪地里饿肚子吃快餐,更让他泪流满面,当场向大家道歉,誓要为员工营造更好的环境。 王卫经常亲自走访基层,了解员工实际需求,有时甚至和快递小哥一起跑派件,从聚光灯下的低调神秘,到为员工维权时的咄咄逼人,瞬间切换两种风格的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人生哲学:"我是一个做事的人,不是说话的人,中国更需要做事,不需要说太多。" 从平凡的底层工人,做到如今财富自由的地位,王卫用自己的一生向世人诠释了奋斗的意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