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宋朝货币制度的一个特点,是在金属货币之外产生了纸币。宋代的钞票有很多名字,从开始叫“交子”,到后来的“钱引”,到后来的“关子”,“会子”等等。交子是中国乃至国际货币发展史上的第一张钞票,其价值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因史料简单、实物缺失等原因,后世对于宋代货币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遗漏之处,因此,对宋代货币的形成与发展作一简单的整理,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交子产生的原因交子的由来,历来有五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交子起源于飞钱说。飞钱也称“便换”。《新唐书》《食货志》卷五十四:“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飞币产生于唐德宗到宪宗时期,这是最早的一种货币兑换方式,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相关。
朱契则以为:“中国历史学家,向以交钞之制,始于唐之飞钱。”刘厚滋认为,飞钱是一种汇票,又称飞子.
后来,凡是持有小飞虫的人,都不再付钱,而是互相交换,逐渐成为一种通行的通行货币。《宋史》《食货志》卷三会曰:“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二是认为是由“契约”产生的。五代十国铸造的主要是铅钱和铁钱,是一种地方的钱币,一般仅在国内使用。
据史籍记载,湖南一带出产铅金属,楚国大夫殷用军判官高玉计,曾铸造过一种铅、铁、银两种货币,供本国使用。彭信威相信:大概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已经有纸币性质的流通手段。
譬如,楚怀王在长沙所铸造的“乾封泉宝大铁钱”,因其体积大、重量大,以致于市场上以纸堆制作买卖,其本质已具备了“钞”的特征。在许多地区,都有铁币的存在,四川甚至超过了湖南。四川恰恰就是第一批流通纸币的地区。
三是认为交子起源于柜坊说。日本学者野开三郎则指出,中唐之后,由于金钱经济日趋发展,专门负责存钱业的「柜铺」,也逐渐成为大众所需。它的经济信誉越强,它的纸币的流动性也就越大。
而商家则因现金不方便,将现金存放在柜台里,改用纸币,因此纸币和现金一起在市场上流通。而仓房的角色,也从原来的财产保管者,转变成了发行纸币的人。柜作坊最早出现在长安,历经五代和宋朝,逐渐影响到了全国,尤其是益州。
这种纸币的流通和财政机构的发展,是纸币产生的先决条件。纸币的发展,也就是纸币的传播范围的扩大,而“主发交子之铺(亦称交子户)盖即由柜坊性质而来者也。”
四是交子因民间钱少而产生说。《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9真帝景德二年二月庚辰条云:“先是益、邛、嘉、眉等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狱讼滋多……。”
陈均《九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七亦有类似看法,认为交子乃由银钱短缺所致。日本加藤繁亦同意李顺之变,蜀废铸钱币,而民间则有私制之虞。
五是由于钱重行用之不方便,故名之说。北宋初期,益州流通的是铁币,但由于货币的价格较低,人们对其的需求并不大,所以才有了现在的货币——交子。文莹首次在《湘山野录》上册中就首次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阐述。
吕祖谦的《历代制度详说》卷七《钱币》记载:“蜀用铁钱,其大者以二十五斤为一千,其中者以十三斤为一千,行旅赍持不便,故当时之券会生于铁钱不便,缘轻重之推移,不可以挟持。”
另外,如《宋史·食货志》,费著《褚币谱》,曾巩《隆平集》,张如愚《山堂群书考索》,都有类似的观点,可以说是占主导地位的。
二、私交子向官交子的演变过程在宋代,“交”的出现与发展经历了私人与公制两个大时期。在这两大期内,可以再分为若干较短的期。
原始的“交”产生于宋咸平元年左右,但仅限于个人、局部的一种情况。“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
纸币的缺点不仅在于它的大小、重量,而且在于它的货币购买力很低。就拿四川的小平钱来说,它的价值并不亚于一枚铜币。
但是它的购买力却很差,一匹罗要两万两银子,也就是一百三十多公斤,所以,这对那些做生意的人来说,带着这些东西并不方便。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益州的商贾们便开始了代行商代卖铁币的生意,让行商们将铁钱交由行商保管,而行商则出具一张银票,保证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兑现。
起初,这张支票和一般的储蓄支票并没有什么不同,而是由商人们分发,根据商人们的请求,开具一定数额的支票,以示自己的储蓄,当需要用钱的时候,就可以拿着支票去商人那里取钱。
那张纸币上的数字是临时填上去的,两边都有印章,还有一个暗章,风格也不一样。开店的商人都留有铁币,兑换时要收取三十文的佣金,以弥补印制成本。初期的“钱”具有存款的特性,并没有被转化为货币。
但随后出现了"私以交子为市",也就是人民自愿将自己的交子投入到交易之中,代替铁钱履行其货币功能。
交子的这种性质,起初是被社会所自动授予的,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从一开始的偶尔取代了铁钱业,到后来被普遍接受,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景德年间,川、蜀总督张咏牵头,清理了前期发行分散,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让成都6个商人来管理。l6个商家被称作交子铺或交子户,l6个商家通过联庄来发放“合子”。
到了这个时候,益州的六个商号都要向朝廷负责,益州官府也认可了它作为地区流通的货币。交子商人也从事着其它业务,例如,在秋收时,通过发放“交子”低价买米、小麦等粮食,从而获利颇丰。
可是,开出“交子”的商人,却将所得之银,用来“购置府邸、房屋、园林、珍宝”,或从事其它业务,因经营不当,资产日益减少,而发放“交子”的商家,却没有足够的储备。
当现金被挪用,储备不足的时候,拥有货币的人会去兑换,但有时候却无法支付,于是就会出现争吵甚至被逼走的情形。最后还得国家介入,引起了恶劣的社会反响。
因为交子的人无法全部偿还,再加上伪造的文书到处都是,所以“兴行案”颇多。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便利交易,但到了后期,“奸弊百出,官司缠身”,对于它的存在和废除,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在交子双方剑拔弩张的情况下,真宗大中年间,成都知府寇碱上任后,曾劝说王昌懿等人关闭店铺,查封案牍,不得再发,外县若有人交出文书,一律废除印章。并下令以后成都府别再设一家店。私学时期的“交子”也就此画上句号。
三、交子发行制度的演变根据其信誉程度,北宋时期的“交子”可分为“可以在任何时间内自由转换成金银”的“换钞”;二是由政府强制发行,不可兑换的钞票。
在“私交”的过程中,发行货币的人就是“货币银行”,银行接受现金,开具支票,俗称“纳钱请交”,持货币的人可以在任何时候去银行兑换现金,所以货币也可以用来交换货币。
清末民初,“交子”的发放方式依然是“纳钱请交”与“见交”两种形式。然而,在“交子”转为官营以后,“交子”便有了用来缓解国家财政困境的可能性;
而“交子”则从“纳钱请交”改为“国库”,因而不再设置储备,而是从一张可以自由转换的钞票,变成了一种可以自由转换的信用货币。
“交子”由“可以兑现”到“不能兑现”的转变,是在仁宗年间开始的。史载仁宗四年和七年间,由于西夏入侵,边境边境紧张,两年向秦州借贷六十万两银。
皇帝三年三司田况曾经说过:“自天圣元年薛田擘画兴置益州交子至今,累有臣僚讲求利害,乞行废罢,然以行用既久,卒难改更,兼自秦州两次借却交子六十万贯;
并无见钱桩管,只是虚行刷印,发行秦州人中粮草,今来散在民间,转用艰阻,已是坏却元法,为弊至深,转运司虽收积余钱拨还,更五七年未得了当,却勒第十三界书造交子兑换行用,凭虚无信,一至于此。”
文彦博也上了奏章:“今因秦州人中粮草,两次支却六十万贯交子,元未有封桩见钱准备向去给还客人,深虑将来一二年间界份欲满,客人将交子赴官,却无钱给还,有误请领,便却坏交子之法,公私受弊,深为不便。”
根据田况与文彦博等人的谈话,秦州两度由益州借贷,乃“坏却元法”的开端,亦是由官府以公帑发行,但并未规定应缴之物。以前的交子,都是讲究“纳钱请交”的。
在庆历时期,已经有过财政拨款,但数额较小,前后两期发行的数额仅为60万贯。仁宗皇历三年,亦曾由益州借贷交子给秦州,且数目不多。神宗熙宁时期,“交子”的改革主要集中于财政方面。
根据历史资料,由于西北战事频繁,朝廷将四川的“交子”推广到了西北地区,熙宁二年在河东设置了潞州的“交子”;熙宁四年在陕西的交子游。
熙宁年间,有关户部发放交子的记录较多,例如熙宁四年一月,“赐成都道常平司交子二十余万两银,作青苗资金”。这一年2月,“赏梓州路漕粮一万两”。
《宋史》《食物志》第三卷:“熙宁五年,在交子二十三界未满期间,二十四界已大量发行,其经费来源不是由民众自行申请,而是由官府以货币支付。”即,熙宁五年,又添一界,此界乃因官府开支所致。
根据有关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从北宋至今,“交子”不但发行规模大幅增加,且根本没有储备,成为了一种由政府信用担保的货币。
有些教材或论文认为,“绍兴三十一年,杭州置行子所,赐给左库十万两银”,其实是一种误会。其实这十万两,只是作为印造会子之资,而不是用来换取货币的。南宋货币流通中的货币信贷,实际上是由政府来承担的。
结语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币制经历了若干阶段的演变。
第一个阶段为“纳钱请交”,主要分为民间募捐期和官方募捐者的前期两个阶段。
第二个时期,即以“纳钱请交”与财政相结合的方式,以秦州为例,至元虎九年为例,以“纳钱请交”为准。
这一时期,由于货币的大量发行,使得“货币”无法按照其面值兑现,从而造成了货币的贬值。
第三阶段是从绍圣元年以后,交子基本上演变成了以国家信用为保证的不兑换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