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钟会被称三国最强开挂?看看他的一生,几乎就是无敌的存在

陋室文史 2024-06-21 14:54:05

来源:中国知网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夏侯霸避祸叛逃到了蜀汉。

姜维问他:“司马懿现在掌控魏国,你觉得他会攻打蜀国吗?”

夏侯霸说:“他正忙着收拾内政,没空打别国的主意。但得小心一个叫钟会的年轻人,他要是掌权,吴蜀两国都得头疼。”

夏侯霸打仗一般,但看人很准。

他投蜀的那一年,钟会才24岁,但在曹魏政权,已经展现出了令人忌惮的才能。

而且在此后的一生中,钟会都保持着这种无敌的姿态,因此他被誉为三国“最强外挂”。

一、无敌少年

钟会老妈张菖蒲不仅温柔贤淑,还有一手好文采,所以深得钟繇喜爱。

张菖蒲怀孕后,钟繇的正妻孙氏气坏了,就往她饭菜里下毒。

不过张菖蒲命大,没中招,但也因此躲在家里不敢出来。钟繇知道,果断把孙氏给赶走了,还想把张菖蒲扶正。

孙氏的靠山卞太后出面让曹丕下旨,命令钟繇把孙氏接回来。可是老头子宁肯服毒也不答应,因此,家里搞得鸡飞狗跳。

最后孙氏没接回来,张菖蒲也没扶正,钟繇选了另一位小妾贾夫人当正妻。

钟会出生时,他爹钟繇已经七十四岁高龄了。虽然是幼子,但母亲受宠,按理说应该过得不错。可惜他五岁那年,老爹钟繇就驾鹤西去了,享年七十九岁。

张菖蒲没了靠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这位张夫人教育儿子那是出了名的严格,钟会从小就聪明绝顶,弱冠之年就和玄学家王弼齐名。

当然,即便钟会母子再努力,但以张菖蒲在钟家那点可怜的势力,钟会小时候恐怕没少受白眼和排挤。

但即使面对曹丕、钟繇等大咖,汗不敢出、偷酒不拜,钟会也毫不露怯。

看来这娃打从娘胎开始,自带无敌光环,犹如神助。

二、最强外援

司马昭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钟会还是个小鲜肉少年。

这时候钟繇老爷子已经驾鹤西去,而司马懿还在扮猪吃老虎,离司马家一手遮天的日子还早得很呢。

想象一下,这几位哥们儿聚在一起,互相拿对方老爹的名字打趣,这在当时可是大不敬的行为。但话说回来,这也不正是他们老铁关系的神级展示吗?

因此,钟会是早在司马家还没发迹的时候,他就已经看好了这块潜力股,早早地搭上了司马家的线。

《三国志》也说,司马师不满意虞松所作的表,虞松苦思冥想也不知道怎么更改。

结果钟会只在表文上改动了五个字,司马师看后极为赞赏,就立刻让钟会去做官。

果然,钟会的仕途就像坐了火箭一样,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秘书郎,之后更是官运亨通,一路高歌猛进。

当然除了他本身有两把刷子,司马家的扶持也是功不可没。

三、一路升迁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成功接盘曹魏,钟会凭借与司马家的关系,顺势成为了朝廷的新贵。

虽然,他的仕途起步于秘书郎,但只短短几年便晋升为尚书郎,到了嘉平元年更是直接荣升中书侍郎。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和文钦二人因司马师擅行废立,在淮南起兵造反。

当时大将军司马师刚做完眼瘤手术正在休养。大部分官员都认为,派太尉司马孚去平定叛乱绰绰有余。但傅嘏、王肃与钟会三人却坚持认为司马师必须亲自出征。

于是,司马师带伤统率大军,踏上了东征之路。钟会作为随军的智囊,负责机密事务,而司马昭则带领后援部队随后跟进。

叛军虽被迅速平定,但司马师却栽在了文鸯的夜袭之下,由于受惊,眼珠震出,后来在许昌伤重不治。此后,指挥棒落入司马昭之手,钟会又开始为司马昭出谋划策。

钟会曾在私下里评价曹髦:“他的才华堪比陈思王曹植,英勇则不输太祖曹操。”

果不其然,在这个司马家权力交接的紧要关头,朝廷下了一纸诏书,声称东南已平定,命令司马昭留守许昌,而由傅嘏率军返回朝廷。曹髦皇帝这一举动,显然是企图夺回兵权。

钟会与傅嘏经过一番商议,决定由傅嘏上表,请求与司马昭共同退守至洛水之南屯兵。

实力面前,曹髦也得低头,只得任命司马昭为大将军、辅政大臣。钟会也因平叛有功,再次得到了提升,成为黄门侍郎,并被封为东武亭侯,享有三百户的食邑。

四、淮南平叛

眼见好友邓飏、夏侯玄接连被司马兄弟诛杀,就连王凌和毌丘俭的三族也被一锅端了,诸葛诞心里有些慌。于是他在寿春收买人心,蓄养死士,也开始给自己准备后路。

甘露元年,诸葛诞忽悠朝廷说东吴要打过来了,又是要兵又是要筑城的,朝廷居然都答应了,但还是利用派贾充去慰劳机会,顺道摸摸他的底。

结果诸葛诞一听禅让就急眼了,直接怒怼贾充说:生是魏国人,死是魏国鬼。

因此,为防诸葛诞日后反水,贾充建议司马昭召他进京,逼他摊牌。此举虽然有点风险,但是影响最小。

甘露二年,司马昭以朝廷名义给诸葛诞封了个司空,想把他骗回京城。

而这时,钟会正在家中为母亲守丧。

一听这事,就觉得诸葛诞肯定不会轻易上钩。于是,他火速骑马去找司马昭,让他提前做好准备。司马昭想了想,决定还是按原计划行事。

果然,不敢奉诏的诸葛诞反了,还找了东吴撑腰。司马昭也不含糊,拉上魏帝,领着大军就去讨伐。

东吴这边也挺给力,派了三万大军去支援诸葛诞。搞笑的是,带队大司马全怿的侄子全辉、全仪因为摊上官司,居然带着老妈和小弟们渡江投降了司马昭。

钟会一看机会来了,就冒充全辉、全仪给全怿写信,说吴王因为他打不下寿春,要灭他全家。全怿一听,吓得赶紧投降。诸葛诞的队伍开始动摇了。

钟会因为这次平叛有功,朝廷想提拔他当太仆,但他却一再拒绝。后来朝廷又赏他陈侯的爵位,他也不要。为此,皇帝曹髦都亲自下诏夸他功成不居。

这一战,钟会就像西汉的张良一样屡出奇计,成了大家心目中的智囊。战后,他以中郎将的身份做了司马昭的贴身秘书,从此,钟会成了司马昭身边的大红人。

五、左右朝政

景元二年,钟会混得风生水起,一路升迁到了司隶校尉的高位。

虽然他人常出差在外地,但朝廷里的大事小情,官员任免,他都能掺和一脚。就连名士嵇康等人的遭遇,也都少不了他的影子。

王戎和裴楷小时候就拜会过钟会,钟会预测他们长大能当人事部长。

后来,吏部郎位置空缺,司马昭问钟会谁能胜任。钟会笑着说:“裴楷清白又明智,王戎简洁又抓重点,两人都合适。”最终,裴楷成功上任。

司马昭想让嵇康入朝为官,嵇康直接拒绝。司马昭就让钟会去找嵇康聊聊。

钟会和嵇康听说过没见过,心里没底,拿着《四本论》就去了,结果怕嵇康为难他,把书稿扔进门缝就跑了。

钟会后来又约了其他名士去找嵇康,结果嵇康在树下打铁,根本不理他们。钟会要走时,嵇康还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尴尬地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虽然场面有些尴尬,但钟会的回答还是很得体。这事儿让钟会记恨上了嵇康。

几年后,嵇康因为吕安案入狱,钟会趁机进谗言,让司马昭下定决心杀了嵇康。

山涛晚年跟钟会、裴秀关系都不错。钟、裴二人争权夺利,但山涛不偏不倚,两人都从他那里得到好处,所以对他没恨意。

山涛跟钟会交好,同时也是嵇康的好朋友和托孤对象;裴秀的堂弟裴楷还被钟会两次推荐。可见那时候的人际关系,真是复杂得很。

司马师杀了许允后,派钟会去看望许家。

钟会回去跟司马师说许允的儿子们才能平平,司马师就放了他们一马。后来许允的两个儿子,一个做了司隶校尉,一个做了幽州刺史。

司马昭想跟阮籍家结亲,结果阮籍连喝六十天大酒,这事儿就黄了。后来钟会想拿时事为难阮籍,但阮籍总是装醉,啥都没说,这事儿也就这么过去了。

六、兴兵伐蜀

景元年间,蜀汉姜维屡屡骚扰边疆,看着蜀汉那绿豆大的地盘,再看看他们那累的和狗似的百姓以及快见底的钱袋子,司马昭决定给它点颜色瞧瞧。

群臣都说别冲动,唯独钟会说可以搞。于是,他和司马昭就开始密谋,查地形,看天气,琢磨着怎么收拾蜀汉。

景元三年冬天,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

四年秋天,魏国大军开拔。 邓艾、诸葛绪各带三万人,前往沓中包抄姜维。主将钟会则带着十万主力,从斜谷、骆谷两路并进。

进军路上,他让许仪在前面修路,结果过桥时马蹄陷坑里了,钟会根本不顾许仪他爹许褚的功劳,直接就把许仪给砍了。这下全军都吓尿了,没人再敢偷奸耍滑。

蜀军一看这架势,知道硬拼不行,就退回汉城、乐城死守。钟会包围他们后,写了封《移蜀将吏士民檄》,劝蜀地军民投降。然后他又去祭拜了诸葛亮墓,并告诉士兵们别在附近乱来。

邓艾一路追到阴平,听说从沓中撤回的姜维跑到白水跟张翼、廖化一起守剑阁去了。他就想和诸葛绪一起组团绕过剑阁,直接打到成都去。

可是诸葛绪说没收到命令,不接邓艾的话茬,率军去白水跟钟会会师。

而此刻的钟会正在琢磨如何独揽军权。一看送上门的机会,钟会哪里肯放过。于是密报说诸葛绪畏缩不进,将他押进囚车运回京城。这样一来,大军都由钟会统领了。

蜀汉军队守着剑阁天险,钟会就是打不下来。冬天来了,路途遥遥,魏军粮草已经供不上了,钟会都想撤军了。

就在这时,邓艾突然袭击成功,把绵竹给拿下了,杀了诸葛瞻父子,直逼成都。刘禅一看大势已去,开城投降了。

姜维一听这消息,带着人就跑了。钟会率大军突破剑阁,到达涪县,派胡烈、田续等人去追姜维。姜维在广汉郪县接到刘禅的命令后,向钟会投降了。

七、钟会之乱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掀翻司马家江山。

自出道以来,钟会计谋从没失手过,灭蜀之后,钟会自信心爆棚,觉得自己就是天下第一,谁也不能再让他低头。

如今,魏军加上蜀军,一共有三十几万,天下最大的武装集团在手,钟会的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于是有了可以坐拥天下的错觉。

所以,他接受了姜维的建议,计划让姜维带蜀兵占领长安,再进兵攻打天下。顺利的话进可以得到天下,不顺的话,退也还可以学刘备在蜀地苟着。

他害怕邓艾不配合,就密告邓艾想反,然后用囚车准备把邓艾押解回京。

但是司马昭得知钟会进入成都的消息后,立刻率军亲自坐镇长安,并派贾充带兵入蜀。司马昭这一出人意料的行动,吓坏了钟会。于是他立马在成都假借魏明帝郭皇后的遗命,起兵反了。

然而,天下是曹魏的也好,司马家的也罢,对于魏将而言并不一样,替曹魏造反是死路一条,跟着司马昭接着干,攻进成都的功劳此生都够躺赢。

而且,钟会虽然长期在军队里混,但只是一个参谋,在部队里没有自己的人。

所以,当手下的魏将选择不跟他玩。他的唯一选择就是把将领们都关起来,但依然没办法接手控制军队,最后还是被这群人给干掉了。

钟会没娶老婆,养了哥哥的两个儿子,其中一个跟他一起反了,也被杀了。其他养子和侄子都被抓,本该死刑。

当初钟毓对司马昭说,钟会有异心,不要派他去伐蜀。但司马昭答应钟毓,如果钟会有问题,不连坐钟家,因此只杀了两个,其他的都放过了。

念及钟会一向有功,司马昭还默许了向雄去给钟会收尸。

八、钟会的逻辑

当年曹操搭上夏侯渊的一条性命,都没能越汉中一步,更别说摸到成都的边了,可钟会却一路向西灭了蜀国。

曹魏一共历经四次叛乱,钟会直接参与了三次,前两次是去平叛,最会一次是自己掀桌子反了。

钟会的谋略,在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三人之上,手里还握有最大的兵权,如果没有北兵的叛变,他说不定就从长安一路杀到洛阳去了,这时候司马氏的大势如何,倒是很可担忧的了。

开始要说他要尽忠于曹魏,可如果不是他当年献计屯兵洛水,司马家族还不一定能顺利完成交接班。如果说他忠于司马氏,他又在人生的高光时刻,突然给了司马昭一个背刺。

所以,如果不是自己有什么野心,而只说他受了姜维的蛊惑,忽然良心发现,背叛司马家,要效忠于曹魏,这说法怎么也说不过去。

所以,只有一种解释,钟会是一个自视很高且隐藏很深的野心家,他在出兵伐蜀的当初,就已经在心里打小算盘了。

但司马昭更有算计,他早已看出钟会心有异志,所以,当所有人都说钟会必反,但还是派他领兵伐蜀。因为钟会能拿下成都,而他能控制风险。这买卖还是划算得很。

结语:

钟会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玄学家和书法家。

他是一个成功的权臣,但却称不上是政治家,政治是谋定而后动,而钟会的造反怎么看都是想一出是一出。

卡内基说:我的成功秘诀,在于我懂得如何选择人。

刘邦显然也深谙此道。但说到解决钟会,司马昭才是高手。明知钟会有野心,甚至反心,他还是敢坚持人尽其用,然后再秋后算账。

所以,管理首先应该研究的是管理能力,其次,才能讨论被管理者的才能、忠诚和品格。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钟会和钟毓》——快乐语文. 2017(17)

3 阅读:193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