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客惜人情:杜甫善于书写“细”,其杜诗中也藏着许多温馨“细”事 杜甫在炼字遣词方面对“细”字甚为钟情。 诗中的“细”景建构起杜诗自然之维中独特的意象语言;同时,杜甫也擅长以“细”为标志语词缀织寻常事象,把羁旅生涯中的琐细情事与场景通过凸显细节的方式化入诗中,汇成了笔法细微而情意浓厚的艺术特征。 杜甫能够敏锐把握物象细微的感性形式,与他对生活灵敏的诗性感受和以“细”眼看世界的审美经验有密切关系。 他长期流落异乡,“久客惜人情”的生活触觉更显敏感,因此诗中又辟出了一片细味世事人情的叙写空间,构成一种情、景、事、理相融合的书写格局。 “细”字常被诗人撷取用作副词,以涵容久经战伐、愁病交加处境中对交游琐事的细腻感触,把客居生涯中那些亲友慰心的琐细场面和感受通过凸显细节的方式化入诗中,以淡笔描述世乱之时的生命温情。 这种艺术手法特别呈现于杜甫以饮食为鲜明意象的交游叙事诗中。 如乾元元年(758)冬日杜甫行经阌乡作有《阌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长歌》以酬答姜少府的设宴款待。 细薄的鱼片如同细细落下的碎雪,显示主人设馔宴客的精细用心,清人吴农祥就说此诗把“设鲙微事,写得浓郁,见人情之厚也”。 秦州诗《佐还山后寄三首》其二叙说侄子杜佐接济黄粱米之事,新舂之食甚可抚慰人心,因而杜甫感慨:“已应舂得细,颇觉寄来迟。” 写食物舂捣之“细”,就已暗示了馈米者细润仁厚的情怀,诗中将赠米细事作为生活苦辛时平凡而珍贵的人情交流进行书写,呈现出语浅情真的效果。 清人沈汉曾对杜诗与此相关的题材笼括评之:“公处骨肉于流离颠沛之际,送舅氏,怀弟妹,寄诸侄,忆幼子,一种沉痛敦厚,流连悱恻之音,拂拂纸上。 意绪缠绵,情思郁结。于浅处见其深,于朴处见其厚。” 再看杜甫曾在成都诗作中记录野人馈赠樱桃之事,“细”“愁”“讶”等字词包含着倒出鲜果时谨小慎微的动作和愁见其易破而又欣讶其圆润的心绪。 这样的细节着墨在杜诗中多处出现,形成了细事中透露挚情的独特生活事象。 同样,饮酒意象也是杜诗抒情的标志性语言,诗中定格了一帧帧细酌慢饮的画面,描写中有诗人重返草堂后独自在江边细饮的景象,有期盼友人速归慢酌流霞仙酒的情思,亦有对知交严武镇守成都、忧国浅酌的追忆,此间的“细”字凝结了杜甫品咂闲暇与忧愁的情感意味。 杜诗表现诗友之间的酌酒论文,“细”字更是蕴含诗学理想和知音情谊的显要字眼。如表达怀想李白的心情时诗人向往的是“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 在幽居江村时希望与严武畅饮论诗、再叙知遇深情,;在夔州与路十九曹长结交的诗酒情谊也化入“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二句。 后世评杜者多从诗句中“细”字入手揣摩杜甫的创作精神,这些评语通过“细”字去探求杜甫的诗学主张,自有其道理。 但实际上杜甫将“细”字置于这些把酒论诗的书写语言中,不止表达了“细心”之意,所传达的更是好友相聚赏诗论文的情感投入程度以及彼此之间许为知音、相谈甚笃的心灵交流深度,诗意重心乃在于对知音交流中深沉情谊的抒述,因而“细”字是意蕴深长的。 杜诗不仅把友情的深浓凝聚于馔饮细节,更将之呈托于浮生离别的场景书写中,以表达对挚友交往的深层眷系。 离别的场景如《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叙写与李秘书知友相识、共在古寺听经的交谊,分别时仍期待“他日杖藜来细听”;《别常征君》展现秋日卧病、泪别常征君的景象,临别嘱咐他“各逐萍流转,来书细作行”,盼望别后以书信细说衷情。 诗句中的“细”字含着殷切的情感,寄托着杜甫对交友往来日46杜甫诗歌善用“细”字的语言艺术常之事的“细”听、“细”享与“细”诉。 这些以“细”为标志语词缀织的寻常事象,是泛起于杜甫心中的情感涟漪,诗人把人生境遇中日常琐事的温情、诗酒交流的襟怀、依依难舍的离别等融入细致琐小的抒述中,引人细味其心曲衷肠,从侧面显示了杜诗笔法细微而情意浓厚的艺术特征。 在单用“细”字之外,杜诗也喜用“微细”“子细”“琐细”等语词表达对生活情事的细历与品赏。 皆通过着眼于鸟兽虫鱼天然本性的细微特征来透露诗者的细腻体验。“子细”即今“仔细”,多用于细赏的情境,也多指细小的景象、琐碎的事务。 可以说,这种琐小的日常叙事正如杜诗语言涓流中漾动的浪花,构成了杜诗生命感召力的重要基石。 总结: 对于细象与细事具体而微的描写,彰示出杜诗在物色审美和情感审美两个向度上的写实语言观念,形成自然与人生交织融合的语言肌理,诗人也通过这种语言呈现实现了在漂泊生涯中对人的现实社会性的自我考量。 杜诗调遣“细”字的写景叙事语言艺术,体现了他擅长汲取前代诗歌语言资源加以化生熔炼的经营匠心,更显示其凭借细腻的艺术直觉和精锐的语言能力更新语言、丰富语言的强烈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