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9岁北京知青摔断手臂,为了不截肢,到城里买药保守治疗。药价4.99元,可是他兜里只有4.89元,他恳求女营业员:“大姐,没这药,我的手就保不住了!”不料,女营业员冷冷地说:“难道要我贴一角钱?” 在1970年的一个春日黄昏,北京城里的一间小药店成为了陈启生命运的转折点。那一年,他19岁,一位从禹城县下乡到马家沟插队的知青,因为一场意外摔断了手臂。面对可能的截肢,他决定进城寻找能够保守治疗的药物,希望保住自己的手臂。 陈启生手里攥着仅有的4.89元,心中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当他终于在药店找到所需的药物时,却发现自己的钱不够支付4.99元的药费。他恳求女营业员:“大姐,没这药,我的手就保不住了!”不料,女营业员冷冷地说:“难道要我贴一角钱?” 就在陈启生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位同样年轻的女孩走进了药店。她是刘锦珍,也是一位知青,从孔家沟来到城里处理一些事务。看到陈启生焦急的神情和营业员冷漠的态度,她没有犹豫,拿出自己的一角钱,帮助了他。 这一角钱不仅买下了药物,也买下了两颗年轻的心的相遇。陈启生和刘锦珍交谈中发现了彼此的共同点:都是远离家乡,投身农村,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知青。尽管彼此之间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但同样的理想和追求让他们一见如故。陈启生向刘锦珍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两人交换了联系方式,约定以后相互帮助,保持联系。 然而,陈启生的心里早已有了王麦芬的身影。王麦芬是他在插队地点相遇的村姑,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她的勤劳和聪明赢得了陈启生的尊重和爱慕。两人在一起劳作,共同生活的日子里,慢慢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 当陈启生的手臂受伤,王麦芬和她的家人不顾一切地帮助他寻找药物,甚至用尽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这份深情和牺牲,更加坚定了陈启生要与王麦芬共度一生的决心。 在农村的简朴生活中,王麦芬和陈启生的爱情如同静静流淌的小溪,细水长流。然而,这段情感的发展并非没有波折。王麦芬的家人,尤其是她的母亲和其他亲戚,对这段情感抱有深深的担忧。他们认为,作为一名城市来的知青,陈启生终有一天会回到他的城市生活,留下王麦芬一人在农村。这种担忧在家里被反复讨论,甚至有人建议王麦芬放弃这段感情,以免将来受到更大的伤害。 王麦芬的父亲,王老汉,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一天晚上,他召集全家人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王老汉说道:“我看这个陈启生,不论是勤劳还是对我们麦芬的态度,都是真心实意。我们应该给他一个机会,看看他未来的行动。”尽管家里有不同的声音,但王老汉的决定还是得到了尊重。 在得到了王麦芬家人的初步接受后,陈启生决定向自己的父母写信,说明自己的情况和打算。他在信中倾注了自己对王麦芬的爱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想要与她共建未来生活的强烈愿望。这封信寄出后,陈启生每天都在期盼着回信,心中既有期待也有不安。 几周后,陈启生收到了父母的回信。信中,他们表达了对儿子选择的理解和支持。 随后,陈启生和王麦芬开始筹备婚礼。在村里的帮助下,他们举办了一场简单而温馨的婚礼。那天,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喜悦和祝福之中。陈启生和王麦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村里的一段佳话,让人们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然而,就在他们新婚不久,刘锦珍突然来访。她没有预告,只是带着当初帮助陈启生那一丝期待,想要看看他现在的生活。 随着时间的流逝,政策的改变让很多知青有机会回到城市。陈启生不忘初心,考入了大学,并最终带着王麦芬一起进入了新的生活阶段。他们在北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小家,过上了幸福而充实的生活。尽管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他们坚持相爱,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雨,成为了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