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震惊了世界。但他到死都不知道,就在他做出仁川决策的同一天,一个年轻的中国军人已经算定他要在仁川登陆,登陆日期就是他决定的9月15日,具体时间竟精确到了分钟! 1950年6月25日清晨,面临人民军的猛烈攻势,美韩联军节节败退,最终被迫退守东南部的釜山。 总司令麦克阿瑟感到一阵焦虑,他不得不承认,朝鲜人民军是个难啃的硬骨头,联合国军正陷入绝境,棘手的局面让他开始酝酿一个大胆的想法——从仁川港实施两栖登陆作战,切断敌后补给线,迅速逆转战局。 虽然地形复杂,风险极大,却是麦克阿瑟不二的选择,仁川港入口处狭窄崎岖,水流湍急,很容易被敌方封锁,一旦进港的舰艇被击沉,其余船只也将难以脱身。 仁川港的潮汐落差极大,涨潮高达九米,退潮后遍布软泥,军舰可能会严重搁浅,撤退的难度不言而喻。 然而身处朝鲜战场的麦克阿瑟对这个行动计划自信满满,仁川港毗邻首都汉城,登陆成功后可快速掐断人民军的补给线,进而切断整个朝鲜半岛,创造辉煌战果,同时仁川也符合麦克阿瑟一贯的狂野作风,他决不会错过这个大显身手的机会。 就在麦克阿瑟信心满满地准备登陆作战的同时,一位天才般的中国军官已经洞悉了他的计划,甚至提前预测到了登陆的日期和时间。 当时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室主任的雷英夫,正是这位29岁的年轻将军,尽管他的年纪不大,但谙熟军事指挥,军事头脑非常出色,在党和军队领导眼中,他是个掌握战略全局的明星人物。 8月23日,雷英夫凝视着朝鲜半岛的地图,对当前的局势感到深深的不安,他发现这些迹象令人深思:美韩联军20万人龟缩在釜山,既不主动支援前线,也不后撤下海海,美军的两个精锐师,其中包括一支海军陆战师,却静默无声。 人民军大部队压境釜山,后勤补给却须运输许远,而远在日本的麦克阿瑟此次出奇地沉默寡言,似乎在暗中酝酿阴谋。 这些细微的变化像魔法般唤起了雷英夫的军事敏锐性,他怀疑麦克阿瑟可能正策划一场颠覆性的登陆行动,让朝鲜人民军丧失补给,陷入被动,仔细思索后,他快速得出结论:那唯一可供选择的地点就是仁川港,这样能够一举切断陆路补给线,从中间将朝鲜一分为二。 一旦确定了目标,雷英夫马上着手计算登陆时间,经过对朝鲜西海岸涨潮规律的分析,他发现有三个登陆窗口:9月15日、11月3日和翌年1月11日。 但考虑到时间紧迫,最可能的机会就是9月15日,而这天还有两个满足条件的涨潮时间,一个在上午6点59分,另一个在下午7点19分,综合来看,上午时段似乎更加合适。 于是,晚上10点,雷英夫就将自己的判断汇报给了周恩来和毛泽东,他自信满满地说:"我认为麦克阿瑟极有可能在9月15日那天进行登陆,而且登陆时间可能集中在早晨6点左右。" 毛泽东和周恩来听完了雷英夫的分析,毛主席欣慰地说:"有道理,很重要。"随后他立即指示,密切关注各国动向,快速通知苏联斯大林和朝鲜金日成,让人民军做好防范,东北的13兵团要加快准备,因为局势可能出现转折。 周恩来迅速安排落实相关工作,不过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当时正沉浸在将要统一朝鲜的喜悦中,根本没有重视中国的严重警告。 而就在雷英夫做出准确预测的1950年9月15日清晨6点半左右,麦克阿瑟指挥的绿色部队成功登陆了仁川港外的月尾岛,朝鲜人民军再次陷入被动。 一夜之间,胜负难料的战局迅速逆转,后援阻绝的人民军战力急剧削弱,在联军的前后夹击下不断败退。 雷英夫令人震惊的预言应验了,这在当时无疑激起了极大的反响,战后,毛主席感叹道:"不要什么都认为美国如何如何。我们的小参谋能预测出麦克阿瑟的登陆时间和地点,而且是那样精确,这在军事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我们的小参谋大有可为。" 反观朝鲜方面,主要领导人全然没有意识到中国予以的警示,金日成仍沉浸在愚蠢的胜利梦想中,完全错过了转机,仁川登陆给朝鲜人民军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让他们在随后的战火中节节败退,重失国土。 而麦克阿瑟则由此迎来了辉煌事业的巅峰,这位狂野自信的将军再次施展了他登陆作战的魔力,创造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仁川港之战无疑将永远镌刻在他荣耀的军旅生涯中。 总的来说,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计划是成功的,但其背后隐含的风险也非常巨大,他的理智判断混杂着浪漫冒险主义,颇具戏剧张力。 而雷英夫的神奇预测也确实影响了战局走向,令人印象深刻,这一事件无疑成为二战后军事史上的一段佳话,见证了两位军事家杰出才能的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