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修建了两年的华国锋陵墓终于竣工了,事后一统计,一共花费了几千万,占地整整10万平米?人们一度怀疑这是一个面子工程:“这些钱都用在了什么地方?” 华国锋原名苏铸,1921年出生于山西省交城县的一个商人家庭,幼年时代家境优渥,使他得以在学校里无忧无虑地读书,学校有一名共产主义者教师,对年少的华国锋产生了极大影响,种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种子。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当时华国锋正在交城县职业学校学习,他再难袖手旁观,于是积极投身到了当地的抗日游击队。 正是在抗日游击队中,华国锋取"抗日救国先锋"之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华国锋"。 富家子弟苏铸的身份已成过去,取而代之的是要为抗日救国而奋斗的共产主义战士。 华国锋入党后,凭借组织发动群众的能力,党组织决定让他担任政治委员的工作,在敌后抗战期间,华国锋多次组建起了抗日救国联合会,为党发动群众。 但是,华国锋不仅仅做政治宣传工作,在担任交城县抗联主任期间,他也经常带领干部和群众,在日军出没的道路上埋放地雷,配合当地武装部队进行战斗,他还挑选训练出一批神枪手,埋伏在日军据点附近。 只要有日军出来,他们就开冷枪射击,他们的行动让日军颇感头疼,日军既不敢全军出动,怕失去据点;又不敦小股出击,怕遭遇埋伏。 新中国成立后,华国锋担任湖南省委书记,他凭借对农民和农业独到的见解,赢得了正在长沙视察的毛泽东主席的赏识。 有一次,主席找不到华国锋,原来他正在湘潭一个乡下对土地改革问题进行调研,秘书终于在一个院子里找到了他,匆忙将他带到了毛主席的办公室。 华国锋急匆匆赶来,满身泥土,毛主席见状大笑说:"你先歇一会吧,来喝口水。虽然说我们是为农民群众服务,但要注意仪表,怎么身上装的也全是土哟。"华国锋憨厚一笑,拿起水一口喝下,衣着简朴、脸相忠厚的华国锋给毛主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在后来的交谈中,毛主席更发现了华国锋观察问题的过人之处,从此主席亲自举荐华国锋担任湖南省委书记。 周恩来、毛泽东相继去世后,华国锋接任国务院总理,他才真正体会到了周恩来所担负的不易,这时国内社会动荡不安,党内更是危机四伏,有"动乱分子"想要夺取党的胜利果实。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 华国锋沉着应对,果断处理,他与叶剑英一起对"四人帮"使用雷霆手段,隔离审查,一举粉碎了他们的阴谋,挽救了党和社会主义事业。 1978年,华国锋就任中共中央主席,成为中国领导人,1981年,他辞去主席职务,支持改革开放。之后,他渐渐淡出政治舞台,但仍密切关注着国家大事,2008年,华国锋因疾病去世,终年87岁,按照他生前的遗愿,骨灰最终被迁回家乡交城。 然而,华国锋去世两年后,有不实报道称其陵园用了一亿元巨资来修建,占地十多公顷,还使用了珍贵的汉白玉石料,一时间谣言四起,事情闹得沸沸扬扬。 这让华国锋的家人和当地政府感到无奈,他们亲自出面澄清事实,交城县一开始就找到华国锋家人商议此事,要求满足四个条件:不占用耕地、不与民争地、不破坏环境、不损坏古迹。 最终选定一处荒地动工,陵园面积只有四千多平米,投资一千万元,根本就没有使用珍贵的汉白玉,只是当地普通的红晶石。 可是,那些不良媒体执拗地咬住不放,不顾事实,胡编乱造,为了流量不择手段,完全失去了新闻从业者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不过,华国锋的一生勤恳为国,老百姓心里有数,迁骨回乡那天,尽管下着绵绵细雨,但交城人民自发云集在街道两旁,为这位为新中国呕心沥血的老革命送行。 后来,华国锋的陵园修建完成,成为交城人民散步锻炼的好去处,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华陵"。 在陵园里,大爷大妈跳广场舞,孩子们欢闹嬉戏,年轻情侣坐在一旁亲昵谈心,一派热闹景象。沿着三百多级台阶,可以俯瞰整个广场和交城的全貌。 想必华国锋老人若有知,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看到人民如此安居乐业,这一生的付出没有白费。